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创争活动在基层>能源化工>文章内容
自主创新,挺起“中国创造”的脊梁 —— 金河实业集团自主创新纪实
来源:创新周刊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8-13 (阅读次数:

       7月31日,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孙孚凌,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山东金河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心达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一起按动激光球,共同启动了由科技日报社主办、山东金河集团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探寻化工行业发展之路———2008中国化工行业自主创新论坛”。
       1982年,对于刚刚苏醒的中国而言,一种崭新的生活正在来临。在胶东半岛,富有现代色彩的中国企业已初露端倪,这一年,在烟台海边,一座小型化工厂蹒跚起步;26年后,这座化工厂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保险粉行业巨头。
  这,就是山东金河实业集团。
  金河从一个镇办小厂发展为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缩影和样本;金河专注于保险粉行业的发展战略,成就了今天的“隐形冠军”;金河坚持自主创新,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取打开世界保险粉市场的通行证,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先行者,并因此改变了世界保险粉的产业格局,使得中国品牌在全球保险粉行业有了话语权,挺起了“中国创造”的脊梁。
  创业———金河,全球保险粉行业巨头的成长传奇
  出身、职业可以影响创业的起点,但不会成为成功的障碍。无论何时,敏锐的眼光与执着的努力都是成功的通行证。
  1982年4月的一天,人近中年的张心达站到了领导的面前,开始接受新的使命。从这里走出后,他将成为烟台古现公社农具修造厂的厂长。在那个政策乍暖还寒、变幻莫测的年代,这是一次前途未卜的任命,他面临着一个尾随时代还是解脱束缚的艰难抉择。
  两年后的1984年,被后人称为“中国公司元年”,这一年诞生了“中国企业的标杆”海尔、联想、健力宝……张心达不会想到,在这些璀璨的群星闪耀之前,他正在这个胶东小镇上进行着一项超前的企业变革。
  带着新官上任的豪情与现实之间反差如此之大:本小利微的工厂没有定型的产品,根本无法支撑这个集体的生存。思考,调研,抉择,金河人认识到,发展定型产品是企业的唯一出路,而中国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建设浪潮,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化工业无疑将成为时代的宠儿。这时,历经劫难、几欲停滞的中国化工业也带着些许忐忑开始了新的试探。金河的创业者团队将目光瞄准了几百里之遥的青岛海洋涂料研究所,经过几轮谈判,终以诚意感动了严谨的化工专家,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开发“新工艺氧化亚铜”,并在刚刚成立的“金河”投入生产。农机厂转行做化工,而且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当时作为新闻曾轰动一时,对于金河人而言,一场充满冒险而刺激的旅程开始了。
  后来谈到转行做化工的初衷时,张心达坦言:“进入化工行业,是金河审时度势、慎重抉择的结果,尽管充满了风险,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金河创业初期靠得是超前的眼光,更多得是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这对于金河的事业而言,仅仅是一个开始。”
  1988年,金河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丰收季节:生产的铜盐产品荣获山东省标准计量局颁发的“国际先进水平和优等品”证书。此后,诸多荣誉与认可纷至沓来:1990年6月,生产工艺和产品通过了烟台市科学技术鉴定。鉴定认为:该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工业化生产该产品的空白;用该工艺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了美国ASTM标准和美国军用标准!处于小镇上的创业者们突然看到了“国际化”的曙光。此后的变化更令人目不暇接:1991年,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生产高质量氧化亚铜方法(湿法)”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发明奖四等奖”;1992年,荣获“中国首届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4年,在第八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
  在1990年中国高科技企业突变的前夜,金河再次搭上了化工产业高科技的快车:一种广泛用于印染、医药、选矿、铜版印刷、硫脲及其他硫化物的合成以及造纸、制糖漂白的强还原剂———“保险粉”,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十分紧俏,而且在为数不多的生产厂中,大多因工艺落后、原料短缺而运行困难,相继停产。这条来自山东省纺织厅、山东省化工厅的讯息让金河人兴奋不已。在他们设计的金河发展蓝图中,金河将谋求在高科技产业、化工产业化上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赶超国内同行、靠近世界水平的目标,这也成为金河未来18年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于是,《甲酸钠法1000吨/年保险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很快出炉,又被迅速摆在了省里相关部门的办公桌上:保险粉的行业难题将由金河去解决,肩负着千斤重任的金河将走向陌生而充满挑战的方向。
  进入陌生的行业,无异于白手起家;虽有创业积累的“第一桶金”,但面对化工产业需要的大量资金,几同于杯水车薪。缺设备、缺人才、缺原料、缺技术、缺资金……金河据此出台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缺经验,与省内科研机构联合进行小试与工业化研究,培养保险粉行业的经验与悟性;缺技术,亲自带队三进巴蜀,拜染厂工人为师,虚心求教直至通晓;缺人才,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做技术指导,通过切身观摩与实践,掌握了核心技术;缺资金,自建设备安装队伍,节省资金上百万元,并且比专业安装单位预算时间提前一年……金河的创业者1982年就提出的“正直、人和、创业、勤俭”的厂训,在7年后再次成为创业者的精神旗帜。发挥员工集体智慧,借助外脑精髓力量,兢兢业业备战,时时刻刻钻研,此时的金河保险粉事业,可谓万事俱备,只待开工!
  1993年2月18日,在保险粉行业摸索3年后,历经6个昼夜试产奋战,第一批达到先进水平、有效含量在88%%以上的甲酸钠法保险粉在金河下线!在多数同行依然徘徊于锌粉法与甲酸钠法的选择时,金河攻克了行业难题。从这一年起,中国开始摆脱风向不定的故疾,寻求为企业彻底“松绑”,于是,金河旗下“古金”牌保险粉自下线的一刻起,便具备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可能。金河的掌舵人张心达奠定了金河改革的思想基础,并在他可掌控的范围内主导了整场变革的节奏,这位新时期的胶东大汉有着坚忍和坚毅的决断力,因为对中国经济风向有着敏感的觉察,所以在1993—1996年金河保险粉产品不断亏损时,能依然毫不退缩,持续注入资金,毅然等待金河事业的春暖花开。
  1996年,金河人多年的矢志不渝终于换来丰硕成果:保险粉完整的操作法形成了,每个工序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操作工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系统流畅,设备稳定,产品质量可靠。保险粉产业彻底扭亏为盈,成为金河的支柱产业。在其后的10年中,产量以不可遏止的速度飞速攀升,从2000吨到5000吨、10000吨……到2002年,生产规模达到5万吨,跻身全球保险粉行业三甲行列。须臾10年过去,金河从默默无闻走向同行皆知,实践了中国民营企业蜕变的全部历程。
  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张心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26年来,金河一直跟着时代在走,能成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要敏锐地在混沌中看到希望,然后迅速摆脱束缚;二是,对于认准的事情要坚持去做,而且要发动集体的力量去做,要自力更生,更要学会随时代改变意识,无论何时,敏锐的眼光与执着的努力都是成功的通行证。”
  创新———自主知识产权,金河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金河的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金河人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要比别人学得多;二是,金河人要比别人想得远、想得全,不做追随者。创新,就要永久改变,生生不息。
  如果将1982年作为“金河元年”的话,那么金河的26年历史,是在“推翻”与“重建”中不断前行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公司会议上,张心达提出“革新”的概念,即“认识革新、技术革新、管理革新”,并将其确定为公司的发展方针。金河人认为,要革新就要推翻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要革新就要每个人不断进步,要革新就要重建新的技术与管理流程。客观地说,在创新理念尚未畅行的90年代初,中国企业家已经是中国最早的创新理论实践者了,他们的言行将左右企业前进的方向与速度。对金河而言,由此将进入有理论支撑、有实践支持的创新年代。
  从乡镇企业脱胎而来的民营企业,成为化工行业的佼佼者,金河集团有着超前的创新意识,这源于企业领导人对于企业及自身的清醒认识。金河人常说:“我们都是农民出身,这意味着我们与正宗的科研人员有很大差距,要靠近并超过他们,只有比他们付出更多,说简单点,要比别人多学习;往长远考虑,要想到他们前边。”
  金河的观念创新,要求与时俱进,要求去芜存菁,要求高度整合。无论从修理农机到生产铜盐产品,从铜盐产品到保险粉,再到整个产业链条,都是金河观念创新的典范。
  面对困难心态坦然,将难题转化为创新的机遇。2004年5月,金河集团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东北某地农民使用金河公司生产的工业级保险粉生产滑子菇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金河立即投入人员调查,发现新闻中报道的保险粉是专门销往国外的产品,并未在国内销售。风波很快平息,而敏锐的金河公司则在其中发现了商机:食品行业也是保险粉的一大市场!带着令人怦然心动的发现,金河迅速组织技术班子投入研讨,最终研制成功可广泛用于食品行业的食品添加剂级保险粉,一举开拓了保险粉的食品市场。并于2004年7月,获得山东省卫生厅颁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产品推出后,受到食品行业的广泛欢迎。
  在金河“技术创新”范畴里,要求发展自主技术,推进科技创新;要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外来思想与才智,要求要有科研成果转化为金河的生产力和品牌力。
  在金河描绘的蓝图中,高科技化工产业的核心始终是科学技术,这一点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作为不变的战略来贯彻执行。金河人懂得如何发挥个体与集体的最大潜能,也懂得如何通过寻求外部行业力量,来为己所用。有人曾这样形容张心达:起步于黄土地,庄稼人变化工大王,是为大奇;合纵连横,高瞻远瞩,是为大谋;视员工如子弟,唯才举贤能,是为大贤……金河集团的求贤若渴由此可见一斑。
  早在开发铜盐产品时,金河即开创了烟台引进高级人才的先河;为招纳贤才,筑“引凤楼”,被当地政府和业内同行引为美谈。为保险粉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国际保险粉专家钟存仁先生曾来到金河,鼓励、指导金河人把保险粉事业做强做大。今天,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保险粉行业,已经占据了全球2/3的市场份额;1998年,政府工作人员张宝健放弃待遇优厚、前途无量的岗位来到金河,十年后,他已经被提拔为金河集团总经理,并成为保险粉行业的知名专家。到目前,金河各类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已超过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公司决策、管理、技术等关键岗位,引进人员已超过半数,越来越多的“张宝健”们正在进入金河,“金河人”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由此,凝聚成的科技力量以前所未有之势转化为金河的生产力。
  金河内部曾有人巧妙地把创新比喻成一棵树:科学技术是树干,管理体制就是树根。如果根不活,则干不壮,叶不茂。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尚未萌芽之际,金河就提出了“系统控制,科学管理,技术创新,质量优良”的管理目标,实行“四定一奖”的数字化管理方法;进入1990年代后,又着手推行“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员工收入”五大指标考核,将考核情况与下属企业一把手的奖惩直接挂钩。
  ……1995年,研制成功新型甲酸钠法生产保险粉工艺;
  1999年,科技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完成1.5万吨新工艺保险粉的开发生产。
  2004年,参与编制了《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hg/T2074-2004标准》。
  2007年,研制成功甲酸钠———焦亚硫酸钠法新工艺。
  不久前编制的《食品添加剂保险粉标准》已经呈送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2007年,金河两项保险粉核心技术荣获国家专利,成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
  截至目前,金河共在保险粉关键技术上拥有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全球领先的自主技术。
  ……
  在这些闪动的年代和数字之外,金河人对创新的追求,在今天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创新,曾刺激了金河人的灵感,今天仍是他们遵从的法则。26年,创新,带来一个企业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个由乡镇企业蜕变而来的现代化民营企业,依然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增长,这些因观念转变而飞速提升的数字,是金河创新生生不息的象征。
  创优———取得“话语权”,改写全球保险粉市场格局
  对于追求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家而言,“做大”是企业最初的理想,而“做强”才意味着高远至境。

  2002年,金河已经攀上年产量5万吨的高峰,在数次产量提速之后依然供不应求,扩大产能成为必然,这意味着在未来的4年内,金河的历史将完成一次周期转换。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金河集团开始就建设新的保险粉生产战略基地进行考察、对比、论证,足迹遍及潍坊、江苏、东营、烟台各地……
  考察的脚步在这一年的9月停驻在海阳市,在海阳市委、海阳市政府的感召和支持下,共同的追求使双方一拍即合,金河决定将二次创业舞台定址在海阳,对原海阳化肥厂进行资产重组,派出以常务副总经理林德增挂帅的精兵强将,组建了烟台金海化工有限公司。一个几十年的化工厂将要开始新的历程,而它所具备战略优势也使初来乍到的金河人欣喜不已:30年化工企业的丰富经验,基础设施完善,职工综合素质高;地处胶东半岛交通枢纽;海阳市委市政府对金海化工寄予厚望,并最大限度给予了支持与帮助。广阔舞台已搭成,只待主角来登台。
  金河的变革,给曾经心怀忐忑的海阳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进入海阳,金河人首先对海阳化肥厂原有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在没有水、电的不利条件下,对停产1年多的生产系统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半年后顺利恢复生产;对原有合成氨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能,使碳酸氢氨的产量达到历史最高;依据原有系统进行产业延伸,先后投产甲醇、液氨、甲酸钠、二氧化碳等项目。产能提升及产业链的延长,在国内合成氨行业开创了新的产业模式,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金海化工将节能减排放在首位。建设二氧化碳回收项目,生产液体二氧化碳,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300万立方米,该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联合国减排备选项目。
  2007年的6月,是金河人最繁忙的季节。因为这个盛夏,在金海化工成立将满3年之际,设计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即将启动。一年过后,由金河人自行研制、安装的新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这标志着“古金”牌保险粉设计年产能将突破15万吨;也意味着中国保险粉行业又增添了一支强大的力量,世界保险粉行业的前两把交椅都贴上了“MadeinChina”的闪亮标签。对中国保险粉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典范性的扩建工程,从工艺流程、设备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在金河人的创新精神与严谨态度面前,国内同行寄予厚望的“10万吨工程”在金河变为了现实。
  对保险粉生产过程中的精馏残液,运用专利技术生产甲酸钠,用于保险粉配料。剩余的母液重新进入生产系统参与循环,由此实现了残液的零排放。二氧化硫车间热交换器所产生的余热温度较高,回收后,用于保险粉合成工段的加热,加热后的蒸汽回到锅炉后,重新加热升温进入生产系统。系统冷却水实现闭路循环,使补充水量达到同行业最低水平。电气设备采用安装启动补偿和变频控制技术,电力消耗降低近20%%。锅炉用煤通过余热回收和采用催化助燃技术,减少消耗量15%%以上。采用新型精馏装置,实施甲醇精馏母液循环套用,甲醇消耗量,比同行业平均水平下降近3成。
  项目投产后,一位保险粉行业的老专家专程来到金海化工,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叹不已,连声说“没想到”,“没想到这套装置的水平如此之高,没想到保险粉的工艺会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创富———滴水之恩,金河相报
  金河发展的动力借力于社会,取之于员工,与社会是鱼水关系,而与员工则血脉相连。
  我们追寻金河集团迅速成长与崛起之路,这来自生生不息的企业生命系统。“金河”团队浩浩荡荡,这是1500名创业者、热血青年汇集的地方,他们制造出中国最完美的保险粉产品,促进这个品牌日渐提升。
  1993年,在创业的浓重气息里,一位热爱文学的金河员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1993年2月,胶东寒气未退,潮湿的海风还能刮到这里。在金河,正是‘出粉’的关键时刻,一边是阴冷的寒风,一边是沸腾的热汗,这是稍显杂乱而有序的生活,似乎已经能闻到春天的气息。”在这个春天,有无数颗年轻的心与他一起跳动,因为一小撮粉末紧紧靠在一起。
  26年过去,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已两鬓斑白,新的血液不断注入,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金河制定了“亲情+商情”的员工福利制度,在提拔任用、薪酬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延续金河人性化管理的传统,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同时,敏锐洞察物价上涨的社会背景因素,适当提升员工待遇,使劳者有所得,老者有所养,人人物质生活有保障。
  近几年来,金河集团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的股份,奖励、分配给有突出贡献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使人人都做金河集团的主人;近三年,已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员工家属楼,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在烟台开发区购买住房,在这片新开发的土地上,驱车不远即可到达海岸凭海临风。
  张心达经常跟员工讲:“艺多不压身,能学一样是一样”,他把这句话作为自己恪守的原则,并将其实施到金河的管理中去,作为对员工付出的回报,每年都有200多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培训。2007年,金河集团在烟台首家报名参加由烟台市委组织部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515工程”,开通“清华远程企业学堂”,借助国内顶级学习平台,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努力为员工提供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选送技术、业务骨干赴北京清华大学学习深造,参加农业部等单位组织的高层培训,年培训费用在60万元以上……培训,是为己服务,也是为了年轻人的未来。金河的员工说:“在金河,我们认为培训是公司给予员工最大的福利。”
  保险粉,学名连二亚硫酸钠,遇水自燃,属危险化学品。金河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围绕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的不安全因素三大重点,他们建立了制度保证、动态控制、程序管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在烟台民营企业中首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
  2002年,金河集团通过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这是国际对金河职业健康安全的最高认可,至此,金河集团已囊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三项认证,成为烟台首家通过3项认证的民营企业。
  26年前,金河的创业者们走出家乡的黄土地,再次与他相遇则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旗帜下:金河先后与三个村子结成了帮扶和共建对子。有时,他与结对村的两委班子共同分析农村建设的形势,协助发展农业生产,定向招收村民就业,提供外包工程,增加集体收入等等。“做事没有老板的架子,像是多年的兄弟,”当地百姓描述对张心达的印象。
  几年前,在烟台开发区东龙夼村,一座横跨河流的石桥正在修建,桥两旁的数万人将成为这项工程的受益者:村民出行再不用涉水过河,大人不用担心孩子上学危险,村民的农产品也将通过这座桥梁快捷地运出去。在这一切的背后,镌刻着两个人的名字:金河董事长张心达和华侨李作功。
  张心达说:“金河发展的动力借力于社会,取之于员工,与社会是鱼水关系,而与员工则血脉相连。在金河,利益共享和奉献社会从来不是信口开河。我来自农村,借助城市的力量成就事业,要感谢的人很多,回报全凭一颗感恩和正直的心”。“5·12”四川大地震后,金河集团通过各种途径募集资金,捐款达到35万元。而这,仅仅是金河集团每年参与公益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磁山脚下,有一条叫“黄金河”的河流,“金河”之名便源于此,他寄托了金河人的无限畅想。成长于这条母亲河的滋养下,金河人懂得如何“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懂得以一颗正直而感恩的心回馈社会与自然。
  创造———金河,挺起中国创造的脊梁
  在国际市场,金河集团的目标只有一个:与强大的中国同行一起,蜕去“中国制造”的外衣,挺起“中国创造”的脊梁,做一个让世界认真聆听和尊敬的民族品牌。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西方世界便预言:中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在预言发布的寥寥数年内,这一预言就成为现实。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摩托车……还有数不清的上百种产品,“中国制造”均已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名列第一。
  在这些数字和排名的背后,中国的经济和企业成长仍在按自己的逻辑曲折前行,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制造”蕴含的意味。这时,他们的产品———“古金”牌保险粉已经打入挑剔的欧美市场,位列世界保险粉行业三甲之列。
  这个事实足以令人兴奋:“制造”与“创造”区别的焦点在于核心技术是“外来”还是“自有”上,而“古金”保险粉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多为自行研发,金河集团正走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路上,而且这条路并不遥远!
  目前,世界保险粉产量约为50万吨/年,而中国约占世界产量的2/3左右,金河正在与他的中国同行一起,建造一个化工产业的巨型航母,而技术则是这艘航母的乘风破浪的根本动力。张心达在会见外国客商时说,中国的民族工业,必须靠自己的技术与国际强手竞争,只有依靠自主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金河要做的,就是依据自有技术实力,创造自主的世界品牌。
  要创造世界品牌,金河为自己划定了两条道路,一手抓科技创新,形成世界领先的自有核心技术;一手抓市场开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保险粉行业,凭借技术、成本优势等硬性指标和诚信、谦和的中国经商之道,金河人把德国、日本、韩国等外国同行远远抛在了后面,一些国外厂家索性就变成了金河集团的经销商。
  在日本,苛刻、挑剔的日本人在初见“古金”保险粉充满不屑的神情,但最终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战胜了吹毛求疵的偏见,顺利打开了日本市场沉重的大门;在巴西,一位客户与金河达成了40吨保险粉的口头意向,但随着保险粉价格的上涨,客户担心金河会“随行就市”提高产品价格,但签订订货合同时,金河人告诉他,还按照原来的口头协定价格执行。金河人的诚信使这位巴西客户深受感动,他把更多的巴西朋友介绍给金河,使金河在巴西业务的开拓顺风顺水;在墨西哥,金河的合作伙伴T·Z·TRADING总裁FEMANDOZAVALA说,金河“是诚信可靠的,因为他们是中国具有良好信誉、工作认真的工厂。我们一直是在预付货款,意味一切都没有问题”。
  在国际市场,金河的目标只有一个:与强大的中国同行一起,蜕去“中国制造”的外衣,挺起“中国创造”的脊梁,做一个让世界认真聆听和尊敬的民族品牌。 

(zch)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建议 今年开征燃油税   下一篇:兖矿强化资金管理开辟低成本多渠道融资新局面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