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创争活动在基层>农林水利>文章内容
终身公仆一心为民的农垦战线的老黄牛—秦银科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0 (阅读次数:
年70岁高龄的秦银科,是拥有一万农工的湖北省潜江市熊口农场党委书记。


   在这个任上,他一干就是35年。昔日杂草丛生,血吸虫横行的荒湖野地,变成了江汉平原上远近闻名的粮棉产区,农业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工农互补协调发展,农场年产值3亿多元,银行存款上亿元,农工年均纯收入4000多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农垦系统前茅。


   熊口,这个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农场,被誉为“农垦战线改革的一面旗帜”。


   数十年如一日改造农田水利,心里想的是农工利益


   出武汉向西,沿着(武)汉宜(昌)高速公路行车约180公里,便到了这个远近闻名的农场。1.78米的秦银科迎上前来,激情满怀地带着记者参观3万亩高产田如棋盘状平整分布的农场。这里每块土地的故事秦银科都如数家珍,农场40岁以上的农工他都能叫出名字,每条路、每幢楼、每座厂房,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他至今不能忘记35年前的穷日子。熊口历史上为古云梦泽一隅,是远近闻名的血吸虫重疫区,人烟稀少,旱涝灾害频繁,人称“水袋子、旱包子、血吸虫窝子”,十年九不收。1957年,秦银科与16名骨干被组织上派来创办农场,与来自全国18个省的万余名农工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找饭吃”。


   建场8年换了7任党委书记,农工食不果腹。1969年,秦银科接手农场党委书记时,全场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为解决农工温饱问题,秦银科带领大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改造农田水利的攻坚战。


   战斗打响后,秦银科率先垂范,与农工们一起下工地,住茅棚,一直战斗在垦荒第一线。经过12个冬春的鏖战,他和农工们一道搬迁房屋1000多户,推平岗地60多处,开挖水渠500多公里,修筑机耕路60多公里,建泵站6座,终于将凹凸不平的3万亩冷浸田和旱包子地,全部改造成水旱轮作的高产优质田,夯实了农业基础。而这期间,他先后4次感染血吸虫病,2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全身落下了多种疾病。


   在改天换地的岁月里,秦银科身先士卒,凝聚广大农工的力量,成了农工的主心骨、贴心人。今年56岁的熊口农场东大垸分场二大队农工王位喜告诉记者,“秦老头儿”没有官架子,种田内行,熟悉农情,三天两头到田间地头抓生产,与农工谈心,了解农工疾苦。现在农工种田,农药、化肥、种子等都是由农场垫资到定点厂家统一采购,送到农工手中,价格公道;技术和生产管理送到田间地头;农业税也是先种后交,并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农工种田没有后顾之忧。


   不搞花架子,不贪大求洋,立足资源优势兴工富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业效益提高了,农工温饱解决了,秦银科又开始筹办工厂,走以农养工、以工补农的产业化路子,为农场发展积攒后劲。在秦银科的主持下,农场先后办起了棉纺厂、织布厂、织衣厂等20多家企业,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切为了农工利益”,是秦银科主政农场35年的原动力。


   50岁的现任熊口农场场长陈宗友清晰地记得农场办工业的历史。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农场在1986年有了800万元存款,秦银科开始有了办工业的念头。


   这时,上级部门一位领导找到秦银科:“老秦,你现在办个饲料厂,稳保赚钱。”秦银科没有答应。过了几天,这位领导又打来电话:“老秦,现在麻纺品走俏,你不办饲料厂,就办个麻纺厂吧,要抓住机遇啊!”秦银科又顶住说:“办麻纺厂我们没有优势。”


   他心中早已有了主见:农场办工业,不能脱离实际,一要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工业,向资源要效益;二是技术含量不能太高,项目要选好。经过再三权衡,秦银科最后选择了办棉纺厂。


   项目上马后,因包袱轻,加上农场主产棉花的资源优势,项目选得准,棉纺厂第二年就收回了成本。此后,秦银科采取“滚雪球”方式,抓住市场三次大的发展机遇,利用自有资金扩大规模,将1万锭增加到3万锭、5万锭,棉纺厂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年产值达1亿多元,创利税上千万元,成为农场支柱企业。


   同样,农场所办的织布厂、服装厂、棉花加工厂等大大小小20多家企业,无一例外地遵循了秦银科坚持的“因地制宜”办厂的原则和思路,越办越红火。目前,农场工农业年产值达3亿多元,无贷款、无欠债、无亏损、无失业,银行存款上亿元,不仅使农场工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而且吸纳了不少外地劳动力前来就业。


   终身公仆,一心为民,从不以权谋私利


   秦银科长期担任农场“一把手”,对农场的大小决策拥有决定权,在普通人的眼里,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但在秦银科的心目中,这些权力从来就不姓“私”。


   1957年,秦银科的爱人随他一同来到熊口农场,作为一名农工在农场务农。秦银科担任农场党委书记后,有的人建议将她安排到农场招待所上班,工作相对轻闲,既能定级,又能拿上近千元的工资。秦银科坚决不同意,直到现在老伴退休后,仍只能享受农工待遇,每个月拿100多元的退休工资。


   秦银科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出了名的严格。有一年,组织上为了照顾他,将他的大儿子从外地调回农场,秦银科将他安排到离总场最远的官庄分场,并规定每年必须在分场吃住200天以上。


   对家人如此,对亲属也这样。农场下属的江汉棉纺厂厂长曾祥华对记者说:1998年,江汉棉纺厂面向农场招工,远在河南老家的秦银科姐姐的女儿来到棉纺厂,厂领导偷偷地将她安排上了班。从小家境贫寒、一直靠姐姐救济长大的秦银科知道后,以“不能坏了农场规矩”为由,硬是给了外甥女500元钱,将她送上汽车,让她回家了。临走时,望着外甥女哭红的眼睛,秦银科心如刀割。


   秦银科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担任35年农场党委书记,兼任7届潜江市(县)委委员,两届政协副主席,一直与普通农工一样吃了大半辈子“农业粮”。直到前几年落实政策,他才和全场800多名干部职工一起办理了“农转非”。


   正人先正己。35年来,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秦银科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用好权,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爱戴,带来了整个农场的好场风、好党风和好民风。他先后当选为湖北省第八届党代表、九届省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湖北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省首届十大杰出公民,成为湖北省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
上一篇:屯垦戍边好儿男——记89团七连连长盛辉明   下一篇:湖北省大悟县学习型农民成为一道风景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