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地方创争活动>重庆>文章内容
重庆工人玩转洋设备 省下8亿元高额技术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川维厂工人米钰林凭着智慧和毅力,与高校合作生产出了只有德国才能生产的万吨乙炔炉

    一项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想引进技术,对方说:可以,先签协议,保证以后不能开发任何和这种产品相关的产品。除了这苛刻的条件,引进技术还需要8700万欧元的高额技术费用。于是,川维厂的职工米钰林联合国内一所高校,共同开发出了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

    米钰林说,这不止是项简单的技术,它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口气!

  重庆工人震惊洋专家

    米钰林1976年到川维厂乙炔车间当工人,他所在的工段———天然气制乙炔裂解工段,拥有该厂的核心技术,也是最复杂、最危险、最难驾驭的工段:可燃气体高温裂解,易燃易爆,被称为“火山口”。

    但米钰林在此一干就干了30年,他所在的车间引进的乙炔装置来自德国一家企业。引进这套装置检修周期为45天,但米钰林通过不断研究,吃透了这套乙炔炉的技术。到1998年,乙炔炉实现了长周期运行120天,2000年达到了191天,2003年达到了231天,比引进德国厂家所设计的运行周期,整整提高了4倍。

    德国厂家的专家得知这一奇迹后,不禁大为吃惊:“中国工人真了不起,你们已经是老师了!”

    由于运行周期的延长,乙炔炉的检修台次大幅度下降,4年来,仅此一项为企业增加的效益就达830多万元。

  领衔研制万吨乙炔炉

    随着川维厂不断地发展,原有的7500吨的乙炔炉已经不能够满足其发展,必须发展万吨乙炔炉。

    不过万吨乙炔炉只有德国的厂家能够生产,和对方谈引进万吨乙炔炉的事,除了需要8700万欧元(相当于8亿多人民币)的引进费外,对方还拿出一个合同,要求只要引进了这项技术,就不能发展类似的技术,一旦发展就算侵权。

    “这意味着企业将长期受制于对方。”对这种不平等的条件,川维厂说出了“NO”。

    而这时米钰林站了出来,“尽管我没有从事过深层次的理论开发研究工作,但我对乙炔炉的工况操作和构造认识较深,只要我们川维厂有一帮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乙炔炉扩能就一定能成功。”说这番话时是2003年。

    2005年初,川维厂和国内一所高校联合研发的万吨乙炔炉项目正式启动。米钰林也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新设备今年正式投产

    2006年6月12日,是万吨乙炔炉正式投料试车的时间。上午10点,现场清理完毕后,所有操作人员都撤回了主控室。米钰林这时突然跪在了乙炔炉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并叫它一声:“炉神!请你为我们川维厂争口气,为我们中国人争口气。”

    “这不是迷信的一跪,这是即将实现愿望前紧张情绪的释放,这是情系川维厂,魂系天然气化工的一份诚挚的心。”说起这事,至今川维厂的有关领导还为之动容。

    10:16,万吨乙炔炉正式投氧试车,所有参数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成功了!现场的所有人欢呼起来。

    目前,这个万吨乙炔炉的有关配套设备正在加紧设计制造。川维厂的有关负责人透露,在今年年内,万吨乙炔炉将正式投产。

    2004年4月,米钰林获全国职工创新能手称号;2004年5月,米钰林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11月,米钰林获重庆十佳知识型职工称号;2005年3月,米钰林获重庆市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2005年5月,米钰林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YX)


上一篇:重庆市总工会送技能到工地   下一篇:农民工的“文化年货”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