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曾经是“老、少、边、贫”的典型地区,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沟壑纵横,现如今却是一个工业大市、绿色大市、畜牧业大市和文化大市。2007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1%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在中国社科院2008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效益竞争力名列第三。鄂尔多斯已成为塞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鄂尔多斯发生巨变的奥秘,就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好字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生态良好的多赢局面。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深化了对于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与转变。
坚持好字优先,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7%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衡量经济发展的状况,一个指标是速度即增长率,另一个指标是质量和效益。速度是显性的,质量和效益则是内在的。把“好”放在“快”前,就是要在“好”中求“快”,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又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加强农业基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但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科技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继续存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已从2003年的3.23:1,扩大到2007年的3.32:1。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好字优先,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东部地区江苏省的生产总值从8554亿元增加到25560亿元,西部地区青海省从264亿元增加到760亿元。虽然东部、西部的发展都很快,但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努力提高不同区域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当前,我国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居世界前列。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26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同期我国消费石油、原煤、粗钢、水泥和氧化铝分别约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8%、39.6%、31.8%、47.7%和24.4%。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坚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得到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要得到切实保障。当前,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供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并且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对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对于国际环境认识的新提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就是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7年,东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17.09%,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而投资、出口增幅均有下降。消费驱动快速发力,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协同带动,自主创新支撑作用凸显,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新气象。东部地区新变化印证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深度阅读
曾培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日报》2007年10月30日。
马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放日报》2007年11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