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劳力”到“卖技术”——贵州毕节地区“素质工程”锻造数万农民技工
“我16岁就和大哥罗昌生到深圳、温州、上海、宁波等大中城市打工,兄弟俩只有小学文化,一年到头靠‘卖劳力’找的几个小钱,不要说养家,有时就连糊自己的这张嘴都还不够。”这是毕节市小吉场镇新伦村农民罗昌久在劳务市场摸爬滚打17年后的切身感受。
如今,罗氏兄弟通过回乡参加培训掌握了几门技能后,成为现代劳务市场的“蓝领”工人。
日前,记者在罗氏兄弟居住的新伦村转了一圈,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兄弟俩的新房特别打眼:外墙贴着白瓷砖,房顶盖的是琉璃瓦,室内每个房间都吊顶,新式家具和电器一应俱全。在院坝给鲜花浇水的罗昌生笑嘻嘻地说:“记者同志,不瞒你,我兄弟俩修房子的钱全是靠打工赚到的,现在只要有技术就能做到”空手出门,抱财归家“。
罗氏兄弟的经历,只是毕节地区近年来劳务输出的一个缩影,像他俩这样通过技能培训后告别“卖劳力”打工生涯的农民工在全区8个县市就有8万多人,还有数十万农民工通过引导式培训后,也同样成为劳务市场的“抢手货”。
近年来,毕节地区虽然有140多万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每年至少也创收80多亿,但随着劳务市场的变化,各地用工单位对务工者的素质又有新的要求,如果没有一技之长还是靠“卖劳力”的话,只能找几个“填肚子”的小钱。
这一现象引起了毕节地委、行署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地委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中,把培训工作和提高农民工素质摆在重中之重。由此,一项全新的“农民工素质工程”在全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全国工商联的帮助下,织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被定为国务院扶贫办首批示范基地,2004年以来投入培训经费200多万元,5000多农民工在该中心参加了技能培训。
随后,毕节地区农校又被确定为省扶贫办的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也投入上百万元资金,先后有8000多农民工参训。2005年后,培训农民工的机构在毕节地区如雨后春笋。毕节、大方、金沙、纳雍、赫章等5个县市被列为示范点,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吸纳13000多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起步稍晚一点的威宁和黔西两县也在2006年获得教学示范点资格。
除此之外,残联和农业部门以及劳动部门认定的,诸如阳光工程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也后来居上,这些机构可培训100个以上技能,基本能满足劳务市场用工需求。
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上马后,培训方式以订单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同时也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家政、保安、餐饮、保健、建筑、电工、驾驶、缝纫等技能,成为农民工在培训时的热门选择。
同时,各培训机构积极主动与用工单位对接,按照“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思路,“订单式”培训促进了培训与就业齐头并进和良性互动。
赫章县综合职业中学,通过永川市民进“牵线搭桥”,与全国600多家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建立了用人供需关系,确保了培训合格的幼师学员顺利输出。黔西县与苏州、石狮等发达地区的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协议,定期输送培训的农民工。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村农民陈祥刚,在贵阳打工期间,挤时间参加省林科院和农科院组织的水果栽培技术培训班,如今他返乡后投资7万元,租赁130亩地,种植黄花梨和金秋梨,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大王。2006年3月,威宁自治县玉龙乡工农村一次就有100多名农民工到县里参加培训,之后全部被云南省公路局招走,现在这个村有378人在外务工,占全村总劳力的56%.
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在谈到实施“农民工素质工程”时认为,当前,劳动力过剩已使劳务市场成为一个真正的买方市场,农民工要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岗位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因此,瞄准市场打造劳务品牌,用品牌效应去吸引用工单位,从而带来裂变效应,这才是一条拓展劳务市场的好路子。
(T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