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坡陡、石多、土少,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驱车行驶在晴隆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近距离接触这连绵的大山,山坡上的地块被到处裸露的岩石分割得支离破碎。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但坡耕地又瘦又薄,保水保肥能力极差,人猪争粮,陡坡过度垦殖,生态遭到破坏。晴隆一度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依靠传统的农耕老路,要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谈何容易! 培训·示范·推广 2001年,国务院扶贫办开始在晴隆实施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探索帮助喀斯特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模式。 晴隆气候温凉湿润,雨热同步,非常适宜牧草生长。于是,就在宜草陡坡和乱石荒山上引种优质牧草。农民陈奇茂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在石丛岩缝里种植苞谷,种一坡还收不满一箩筐。”一到雨季,水土流失严重;改种牧草后,石润草嫩,生态开始根本性好转,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减少10平方公里。 种草为养羊。以前,农民也养黑山羊,但个小,长得慢,出肉率低,抗病力差。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后,建起了种羊繁育基地、优质肉羊育肥基地,引进纯种波尔山羊等优良种羊,进行科学选配,纯种繁育,培育出了优秀的杂交品种。杂交肉羊产肉率是本地山羊的3倍,母羊年产胎是本地山羊的1.5倍。项目实施5年来,晴隆县建起了10.6万亩人工草场,改良了5.3万亩天然草场。草茂畜旺,全县羊存栏规模也由2000年的0.26万只增加到11.8万只。 科技扶贫要取得成功,关键要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技术。晴隆县采取先指导培训示范户,然后示范户教农户,农户带农户的形式,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莲城镇五里村村民张洪谷,便是县畜牧局培养的科技示范户。他每年都要接受种草养羊的培训,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通过培训,他学会了播种育草、良种繁殖、防疫治病、经营销售等饲养方法和管理知识。富起来的张洪谷又带领邻近的五六家贫困户联合种草养羊。“这样一来扩大了自己的养殖规模,二来可以帮助乡亲们脱贫。”现在,张洪谷正张罗着在自家新盖的三层楼房里开家像模像样的羊肉餐馆。 经过传帮带,农户掌握一定的牧草种植、养羊技术之后,还要到草地畜牧中心基地进行1―2个月的强化培训,培训合格后,才可以实施种草养羊项目。中心还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跟踪指导和技术服务,确保学会一户,发展一户,见效一户。5年来,全县共举办培训班304期,培训农户1.68万人次。 草茂畜旺农民富 当地群众用一段快板描绘了项目实施以来晴隆的巨大变化:“过去多处乱石岗,如今层层牧草旺;人工草场十万亩,公路纵横织成网;路边建起新羊舍,水窖四周牧草香;羊群吃草满山跑,好似云彩在飘荡。” 江满村五组村民的变化,是对种草养羊农民富最好的说明。项目实施前,村民们真是穷得叮当响。农民住的是阴暗潮湿的茅草房,吃的是粗糙难以下咽的苞谷粉,这样还是有上顿没下顿,很多村民都有过卖血换苞谷吃的经历,不少村民弃家出走。村民张红敏家,项目实施前,15亩地种苞谷,一年才打1500斤,还不够全家人吃的。张红敏丈夫半个月出去卖一次血,还不够补贴家用。她家10多年前借的500元债直到2002年才还清。“因为那年我家成了县里的科技示范户,15亩地全用来种草养羊了。”去年她家花3万多元盖起了新房,还买了电视机和摩托车。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清武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了,前些年出去打工的都陆续回来了,在家当起了羊倌。” 在晴隆采访,不时看到有羊倌腰里别着手机,骑着摩托车,追赶着离群的山羊……看来,种草养羊真的让这里的农民富起来了。 晴隆的经验引起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6月底,在那里召开了全国科技扶贫(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考察后认为,晴隆探索出了一条在南方岩溶山区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科技扶贫种草养羊带动农民脱贫的路子,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国务院扶贫办将在南方喀斯特地区推广晴隆的经验。 《人民日报》 (2006-07-16 第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