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1974年从墨西哥引进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于80年代研究成功适合中国国情的“燕山滴灌”技术,初步在河北、山东、辽宁、甘肃等省推广后,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进入90年代,科研人员结合推广不断研发提高,使燕山滴灌更加完善成熟,进入了如今的科发滴灌阶段。形成了全固定式滴灌、半固定式滴灌、全移动式滴灌、温室大棚滴灌以及黄河水滴灌等5种不同的滴灌系统。在设备研制方面先后获得17项实用新型专利,2005年又获得一项技术发明专利。 科发滴灌技术发展前景 20多年来,我国花费巨资大量引进国外的滴灌技术成效甚微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以色列等国先进的滴灌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创造一种适合我们的灌溉技术。目前,科发滴灌推广的前景,可从以下几方面找到结论。 第一,我国农田灌溉是国民用水大户,包括田间损失在内,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节约潜力很大。科发半固定式滴灌系统每亩投资仅需三四百元,适合灌溉除水稻以外的各种大田作物。在我国,仅需将1/8的灌区改成滴灌,全年可节水500亿立方米,大于全国全年缺水400亿立方米的缺水总量。山西文水县的成功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信的成功范例。 第二,我国广大的荒漠化地区有雪山和黄河充当水源地,许多地方都具备发展滴灌的水源条件。在这一地区推广以科发滴灌为核心形成的滴灌工程,即“三低一高”(投入低、灌溉技术用水量低、种植作物需水量低、产值高)的开发模式,就能以很小的经济投入和很小的水资源投入,激活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植物资源,将广大的荒漠化地区逐步建成特色农牧区、高效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在收到巩固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每亩年产值可达2000元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黄河水90%用于农业灌溉,同样由于灌溉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如果能用最省水的科发滴灌技术改造引黄灌区,黄河的灌溉效益可提高3―4倍。 第四,我国山区人民自古就有利用水窖、水窑、水池、水柜等微蓄水工程,就地拦蓄暴雨径流,充当人畜用水水源或就地发展灌溉的习惯。但由于这些微蓄水工程蓄水量小,灌溉效益十分有限。全移动式科发滴灌系统,与这些小水源配套,实现了小水大用。一套设备可以在数个小水源之间巡回服务,每亩投资不到100元。为充分利用当地暴雨径流发展灌溉,开辟了一条经济实用的新途径。 荒漠化地区对灌溉提出新要求 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在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400毫米的等雨量线将我国版图一分为二。在荒漠化地区,以防治土地荒漠化为中心的水利建设任务,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灌溉工程规划思路,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即第一,让河畅其流,让下游得到原本应该得到的水资源。第二,利用土渠输水回灌,提高流域内的地下水位,形成没有无效蒸发的地下水库。第三,在此基础上打机井,配套推广成本低、效能好、管理方便的中国式的科发滴灌。 推广以科发滴灌为核心形成的“三低一高”开发模式。以很少的资金和很小的水资源投入,取得每亩年产值2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实现以丰厚的经济效益巩固和扩大生态效益。归纳起来只有6句话24个字,叫做河畅其流、输水回灌、地下水库、机井滴灌、三低一高、发展无限。 推动滴灌技术应注意哪些问题 目前,推广应用滴灌新技术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看到20年引进以色列等国外先进灌溉技术成效甚微,许多人对推广滴灌技术缺乏信心,特别是用滴灌技术改造自流灌区更是想都不敢想。如果真是这样,我国灌溉技术的落后状况将无法改变,因为灌溉技术落后,浪费的水资源高达国民总用水量的50%以上的严酷现实也将很难改变。 缺水已经形成一种“木桶效应”,以水定这定那的规划思路屡见报端。这种规划思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二,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少讲一些放至四海永远正确的道理,多创一些可操作的实招,人们期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 《市场报》 (2006-08-16 第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