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关中平原呈现一片葱绿,八百里秦川,高粱、玉米地变成了典型的青纱帐,与电影《红高粱》展示的景观没有异样。在高速公路上,进入杨凌之前,人们远远就能看到一座矗立在原野里的雕塑。当地人会告诉你,那雕塑是后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4000多年前,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中国的农耕文明史是由此发端的。令人有些意外的是,杨凌不仅有悠远的农业发展史,在近代和现代中国,每一届中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很大程度体现在杨凌。
如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杨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陕西省政府在杨凌又陆续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成立时,杨凌已拥有了10家农科教单位,包括2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分别隶属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中科院和陕西省。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中国农林水方面70个学科的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因而有人说,杨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及农业科技文明史。
久远的农耕文明和近现代农业科技为杨凌带来了什么?
每年的11月,杨凌有一个非节日的节日。自1994年开始,由中国政府牵头举办的中国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都在杨凌定期举办。这是中国其他任何农业发达地区不曾有过的。因为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杨凌每年会产生一批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借助节日博览会的平台,陕西农民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可以大赶一次农业科技集。众科研院所会为农民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便从教授专家手里转移到农民手中。
有人告诉记者,今年6月的一天,当地一些农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送锦旗,感谢教授专家们教会了他们提高甜瓜农产品等的品质和产量,使他们卖了个好价钱。据说,当地农民若增收3000元,其中有2000元是专家教授贡献的。
除了借助农博会东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在最近几年杨凌高新区发展中,探索了各种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新路子。一大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一批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如通过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出各类农民专业协会,推行“公司+科教人员+农户”、“科技+专业协会+农户”等模式,逐步建立起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科研机构的对外科技示范由近及远,辐射带动范围和成效不断扩大。经过9年的探索实践,杨凌周遍形成了“三个示范带动主体”,建立了“一个主导模式”。龙头企业在各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增强对农户的带动力,同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5年的3517元,年均增长12.2%。
由于每年大量科技成果的出现,最近几年,杨凌不仅带领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国家批准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还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生物企业。目前,在小小杨凌地区注册高新技术企业55家,形成了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保农资和农牧良种四大支柱产业。
在郝其军制药公司记者看到,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的特效药复方皂矾丸,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联合评定为“国家秘密技术项目”,列入《中国药典》、《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获得“国家保密发明专利证书”、“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证书”、“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证书”。
在岱鹰生物医药公司,记者看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国正蓬勃成长的发展态势。因为仅短短6年,这家民营企业就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开发、从产业化开发到市场开拓、从国内合作到国际合作,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他们自主研发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和“外伤急救敷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杨凌的食品加工业正形成规模,38家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达8亿元。以果汁、乳品、蜂产品、肉制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出现一些区域性知名品牌。年产18万吨的恒兴果汁公司、年出口4000余吨的陕西当代蜂业公司等一批绿色食品,使示范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逐步向规模化迈进。(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