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农业科技>文章内容
“缩株增密”技术创吉林玉米超高产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15 (阅读次数: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所栽培生理课题组与吉林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协作攻关,在东北平原雨养农业区创造出玉米亩产超吨的超高产地块,平均亩产达到1122.11公斤。能创造这里春玉米最高产量纪录,主要得益于“缩株增密”超高产技术。

  在国家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栽培生理课题组承担了“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课题。3年来,课题组研究人员和5名博(硕)士研究生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桦甸市试验站长期驻点,以超高产“三合结构”理论(即源-库、光合性能、产量构成)为指导,对东北平原不同生态区玉米“源-库”(即群体叶片和籽粒)发育特点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确立了不同生态区玉米超高产技术模式。

  “缩株增密”超高产化学调控技术模式是在常规栽培技术基础上,运用作物化学调控技术,通过缩小营养体,实现增加密度、扩大群体、增加亩穗数、获得超高产的技术目标。

  据了解,桦甸市应用该模式,通过调节作物内源激素水平,实现了对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形态发育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有效调控,提高了玉米自身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耐密植的能力。课题组科研人员应用该模式,将田间种植密度由常规的每公顷6万株提高到8.3万~9.1万株,比当地常规种植密度提高了38.33%~51.67%。课题组应用郑单958等高产品种,配套作物超高产化学调控技术模式,通过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作物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生理代谢同步调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有效利用光、温、水、气、肥的角度挖掘作物的生产潜能和增产潜力,为东北平原湿润冷凉雨养区实现亩产超过1000公斤奠定了基础。 (记者:林东升)

上一篇: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农用机器人靠阳光定时劳作   下一篇:日本:基因工程帮助水稻在盐碱地实现高产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