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是广大农民,没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 而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让农民共享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广泛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具备提升产业需要的能力,掌握推进经营方式转变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目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综合素质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全国只有5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6%。整体素质不高,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占13%,初中占48%,小学及以下占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结构不合理,年轻力壮和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和年龄偏大的男劳动力,他们中的多数属于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建设现代农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显然,要把这些数量巨大的农民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任务十分艰巨。 还要看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推进,使农民教育培训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农业和农村的加速转型带来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旺盛需求;二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带来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要求不断提高;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加快,带来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农民教育培训呈现四方面新特点:一是农民教育培训内涵更为丰富,既包括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运用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也包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市场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等;二是农民教育培训领域更加宽泛,种、养、加、销并重,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拓展,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三是区域性更加明显,由于主导产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不同;四是需求更加理性化,农民接受教育培训不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和证书,更重要的是实现增收致富和全面发展。因此不难看出,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同样要付出巨大和艰苦的努力。 培养新型农民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的成败和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作用,才能取得实效。 一是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新型农民,各级政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政策引导、项目投入、条件建设、管理和监督等都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政府,应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将新型农民培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整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任务、重点环节和政策措施,支持培训机构改善培训条件,提升培训能力。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中的作用。增加投入,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培训基地选用上,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界限,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地把那些够条件、有能力、热情高的培训单位吸纳进来。加强对有关培训项目的监管,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 二是发挥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积极承担各种农民培训项目,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开展文化科学、农业技术、农村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等内容的培训。开发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尊重农民意愿,分类培训、分类指导。 三是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比如:通过政府补贴或买单,减少农民的培训成本;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培训“按单点菜”,取得所需,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把经过培训合格作为农民土地承包、获得贷款,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条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