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辽宁日报 ︱ 发布日期:2006-9-15
    9月1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城乡创新发展蓝皮书·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
    蓝皮书以省、市、县、村等区域为单位,建立了独特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对全国31各省、市、自治区新农村建设起点情况进行分层和排行。通过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模式和对国内的模式进行概括,对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与实践进行了深度研究。
    新农村建设水平东强西弱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是制定新农村发展战略,指导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蓝皮书执笔人之一林文博士介绍,依据综合性和针对性、代表性和独立性、可获取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可量化和可比性原则,蓝皮书课题组将全国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文明与环境状况三大分类共22个指标。比如生活保障的7个指标是描绘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人均指标,指标中还有很多的复合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针对2004年的实际数据对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状况进行测算。
    从新农村建设起点评价综合得分看,蓝皮书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个层次,上海、北京、天津位列三甲。总体上看,中国新农村建设水平依然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
    蓝皮书指出,五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综合指数大于10,上海、北京、天津这三个直辖市的农村受大城市的影响巨大,基本上是大城市郊区型农村,其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水平远远强于其他地区。
    第二个层次综合指数在7至10之间,有浙江、山东、江苏、辽宁、河北、福建、广东、黑龙江。8个省基本上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整体经济比较发达,但新农村建设方面差距较大。
    从指标水平看,辽宁生产发展指数 3.51,全国列第8位;生活状况指数2.58,全国列第 10 位;文明与环境指数3.83,全国列7 位,综合起点评价指数88.01,全国列7位。
    林文说,从综合起点评价指数看,辽宁在全国的占位比较靠前,虽然农业所占总量不大,由于城镇化水平相当高,农业人口正在减少,城镇化率还在提高,农业发展已由追求效益向市场化阶段过渡,且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趋势。林文特别提到,在综合评价体系中,辽宁平均每百劳动力的文盲数最低,这也是后续发展的主因。辽宁下一步应做好农业发展的转型工作,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与市场占有率,特别是拓展走向国际之路。
    第三个层次的综合指数在5~7之间,有河南、内蒙古、吉林、新疆、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安徽、宁夏、广西、山西,这些省区都在中、西部,经济水平都排在全国中等层次,与新农村建设水平状况基本一致。第四个层次的综合指数在4~5之间,有青海、陕西、海南、重庆、云南、甘肃,大部分集聚在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起点较低。第五个层次的综合指数小于4,有西藏、贵州。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比较靠后,新农村建设起点状况也是最低的。
    林文分析,从三类指标来看,在生产发展方面,天津、上海和新疆分列前3位,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明显强于珠三角地区,新疆由于人均农业产出、农业投入和农业生产资源方面的优势而挤进前三强。在生活状况方面,上海遥遥领先,北京也大幅度超前,上海、北京、浙江居前三甲。农村生活方面指数比较贴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文明与环境方面,天津、上海和北京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列前三名。整个指数呈平稳趋势,没有太低的地区。说明中国新农村建设在除了生产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起点差距不是太大。
    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产业品牌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弱势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通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高7倍和3~4倍,在比较收益规律的作用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收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难点之一。
    蓝皮书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产业,走以工促农、各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带动和发展农村经济。
    而新农村建设不应是千村一面,产业发展要突出特色,创建产业品牌。没有品牌的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蓝皮书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挖掘和选准当地的特色品种,确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生产模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具有品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创建品牌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高级形式。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尚处于数量少、竞争力弱的起步阶段,远落后于一些竞争性强的工业行业。而创建品牌是凸显产品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创建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金钥匙,有助于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满足高质量消费的需求。
    蓝皮书执笔人之一张兴海博士说,目前一些地方在培植龙头企业、创建品牌过程中,雷同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区域产品比较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其真正转化成现实的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品牌创建去培育、创造并维持这种优势。
    蓝皮书提示,创建品牌是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面临着诸多激烈竞争。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保持可持续较快发展,必然要求加强企业品牌建设,这也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张兴海特别提到,辽宁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合商品化生产。辽宁已经有一些能够代表地方特色的产品与品牌,当下最主要的就是借鉴国际与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发展品牌,占领更多更大的市场。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副主编、联合国贸易网络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刘英奎博士特别提到江西赣州、浙江新昌和嘉兴、湖北恩施等多个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他说,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并不矛盾,但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刀切”,东部是向发达国家看齐,而西部是先发展生产,再完善基础设施。
    蓝皮书还指出,随着大量资金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投入新农村建设,要警惕一部分人借新农村建设之机将国家的投入变为“寻租”机会。“就村干部而言,部分人手中握有不容忽视的权力,在一些地方,各级政府中的某些官员将大量资金截留用以‘寻租’,随着近年农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众多,村干部的腐败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题。”蓝皮书建议,可通过加大村务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各项村务管理制度等措施来防治贪污、挪用公款等行为。同时考虑在乡和村两级建立民主制衡机制,加强群众对干部的监督。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马晓河博士强调,新农村建设在今后开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六大关系。
    要处理好里子和面子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既要重视面子,要修路、架桥、铺线,环境治理,但更要重视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核心任务。
    要处理好试点和整体的关系。新农村建设要搞试点,通过示范带动整体,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试点阶段。新农村建设涉及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三大方面,试点取得成功后要向全面推进,尽快让每位农民在很短的时间内享受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要处理好城和乡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城市化不矛盾,可以促进城市发展。有些新农村建设完全可以和城市化变为一体。 
    要处理好上和下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齐心协力推进的,要共同采取措施,齐心协力把新农村搞好。
    要处理好国和家的关系。国代表政府,家代表农民。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引导农民参与,农民是主体,要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目前重大的课题。
   &

上一篇:建设新农村 特色不能丢   下一篇:农村景观将是一个逐步分化、变小的过程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