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安徽、江苏等地调查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举家”外出务工,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与父辈相比,他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缺乏“恋土意识”,对家乡和农业的依恋度减退,不愿甚至无法回归农村。
22岁的刘坤是安徽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青龙村人,现在在上海市闵行区经营一家渔具店铺。他10岁时跟父母到上海,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读完小学和初中,随后进入一家职业技术学校。离家10多年,他回安徽只有三四次。“我户籍还在村里,但认识的村里人很少,连阜阳方言都讲不好了。”他说,父母每次催他回老家看看,他都不乐意,不习惯农村乌黑的夜晚和不便的交通。
人生目标更加多元化
南京师范大学历时一年多,日前完成了“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较全面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化。
调查调示,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呈现逐渐增强的现代性和进步性。他们重视自我奋斗,将物质改善和精神追求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由于“养家”的经济压力减轻,新生代农民工人生目标更加多元化,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值更高,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渴望更为强烈,也更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权利,显示他们渴望转变自身定位,逐渐脱离土地和农业束缚,谋求公平的财富分配和平等的权利分享,渴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普及。同时,新生代农民工重视公德修养,显示他们渴望转变城市人对农民工固有成见的强烈愿望。在政治参与度上,新生代农民工显示出更多的参与积极性,七成以上的被测者较认可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
不过,调查也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选择在发展变化中有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困惑。
心理压力和困惑加重
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和困惑加重,身份认同的困惑进一步加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人生规划和心理调节。由于年龄偏小,容易接受新事物和被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容易出现价值体系混乱和选择偏差。因此基层组织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关注,发挥“减压阀”的作用,避免因为问题积聚得不到有效表达而引发社会矛盾。在新生代农民工聚居区和较大的企业,还可以设立类似“心理气象员”的新生代农民工联络员,定期深入该群体内部访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和各种困惑。
(责任编辑 创争网 杨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