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新趋势及对策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3-31 (阅读次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据估算,2008年底进城农民工已达1.4亿,未来15年仍将有1.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其子女进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数量已达1500万,其中处于学龄阶段的占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大问题。

  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此也作出了具体规定。从2006年到2010年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都将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提出。在实践中,各地都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为深入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于2007年、2008年两次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成都、沈阳、石家庄、郑州、无锡、义乌、东莞12个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调研表明,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特征,这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要求,亟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一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由特大城市向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集中。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容纳空间是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向的主要因素。近几年,特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渐趋缓慢、容纳能力日趋饱和。在我们调研的12个城市中,随迁子女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6个城市依次为郑州、义乌、杭州、成都、沈阳、石家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中小城市,而特大城市随迁子女数量增长相对缓慢,北京市还出现了负增长。这说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增量已开始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中小城市集中,中小城市教育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新生代入学规模日趋庞大。调研显示,12个城市农民工新生代占随迁子女总数的19.6%,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超过20%。以广州为例,2007年该市有40万随迁子女,新生代比例为23.2%,即2001年前出生的随迁子女已达9万多人。农民工新生代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眷恋乡土,长时间的城市生活,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不适应农村生活。他们也不像父辈一样,将来能够叶落归根。但“同城不同待遇”使孩子们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面对规模日趋庞大的农民工新生代,维护教育公平的任务更加繁重。

  三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有研究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呈现“不流动”的现象,具有了“落户”特征。这意味着全国目前至少有数百万随迁子女需要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未来这一数据将更加庞大。我们的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随迁子女家长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继续在流入地读高中。但是,由于户籍障碍、高考政策的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不一致,使得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成为难以解决的顽疾。面对进入高中阶段随迁子女人数的日益庞大,义务教育阶段后教育问题严峻。

  四是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成为城市学校发展的“短板”。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城市的数量日趋增加,城市公办学校不能完全接纳他们入学,各类民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应运而生。在我们的调查中,12个城市都存在着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在该类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占到了随迁子女总数的38.3%。然而,这类学校由于校舍、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达不到地方教育部门规定的学校设立标准,大多数处于非法办学状态,安全隐患严重。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将成为城市教育发展最为突出的任务。

  五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出地农村、乡镇校舍闲置大幅增加。据预测,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适龄人口将会较大幅度减少,2050年小学适龄人口数将减少到1.02亿人,比2000年减少24%。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流出地农村生源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根据我们对全国42个县生源变化的调查,2000—2006年村小学和乡镇小学的在校生数和学校数逐年下降,致使农村闲置校舍大幅增加,闲置校舍中约有48.04%完全空置。

  农民进城是国家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延缓这一进程的做法都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全社会应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规划随迁子女教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城市公民。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国家应高度关注中小城市在人口、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通过宏观调控提前规划城市教育布局,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向中小城市有序流动,缓减大城市的人口压力。鼓励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中小城市积极采取措施,做好相关应对工作,有效缓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向中小城市快速集中带来的教育压力。积极鼓励各级政府把城市教育发展规划、人口规模预测等工作与经济发展规划同步甚至超前进行,以从根源上摆脱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

  其次,流入地政府应高度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新生代教育问题。建议城市管理逐步放开身份限制,条件成熟的地区可试点进行以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积极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随迁子女新生代在教育领域率先享受同城待遇。

  第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为此,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放开地域限制,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和高考,为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初中后教育扫清政策障碍。

  第四,流入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制定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审批标准、规范审批条件和办学行为,对未经批准的学校进行分流与取缔等措施,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消除学校安全隐患,提高教育质量,整体推进流入地城市教育事业发展。

  第五,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应科学预测人口流出规模,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减少村办学校,尽可能扩大农村建制镇或传统集镇所在地学校规模,最大限度发挥学校规模效益。在发挥学校规模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等,不能搞“一刀切”,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等新问题。应及时妥善处理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尽可能保证闲置教育资源用于教育事业。
上一篇:农民工入户东莞——无专门政策   下一篇: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最希望住上廉租房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