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创争活动在基层>国防科技工业“创争”活动>文章内容
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先进事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8 (阅读次数:

  继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北京理工大学党委提出《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制定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性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发扬我党光荣传统和延安精神,建设毕业实习基地、开放实验室和研究生光电与信息创新教育平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市场产品意识,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国家和社会满意的“三满意”人才。

  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建立了三个创新领域,即CCD摄像机应用技术、电视测量技术和光电仪器仪表现代化,把握领域内的先进科技前沿,如登月和月球探测技术等,开展广泛深入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创新基地的活动主体,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基地得以朝向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教育基地的方向平稳的发展,在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技术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了具有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在建立最佳知识结构的同时建立最佳智能结构”的两个最佳结构教育理念,得到了全国教育同行的认可和称赞,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教育报、科学时报和《中关村》杂志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

  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作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集体,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 坚定的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基地自建设初期就确立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市场产品意识,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国家和社会满意的“三满意”人才的建设目标。

  六年来,基地始终坚持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2000年,由学校实验机动费投资15万元启动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的建设。

  2003年,学校在创新基地初建成功后再由实验机动费投资30万元,建成满足全校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需要的自主设计实验平台,每学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培养环节的工作。在上述各教学培养环节的基础上,创新基地积极组织和深入指导学生组队参加各级各项大型科技赛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研究工作中锻炼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并通过竞赛衡量经过创新基地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水平,主要的赛事包括。

  2005年,学校又在创新基地稳固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实践创新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利用211建设机动费投资80万元,建设面向全校的研究生教学实验室,针对已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本科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建设自主设计与实验、实践与制作,以成像光谱技术为中心的大型创新教育平台,截至目前已配备12个实验台,以光机电算、图像、信息处理等多项技术为创新领域,可以为全校100多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提供场所和条件,初步培养出具有较好的基础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准研究生。

  (二)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创新基地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六年来,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的教师在二十多年科技活动和仪器仪表电子实验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经验基础上,积极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紧跟时代,勇于创新,摸索出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为依托,多模式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至今已接收2700名学生参加创新实验。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编写16种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这一实践教学成果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创新基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两个最佳结构”的教育理念,即引导学生在建立最佳知识结构的同时建立最佳的智能结构。人才培养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教学活动计划组成,单元课程的安排与学生该学期所学的理论课程相对应,每个学年有适应不同年级学生基础理论学习进度的科技实践活动,分别突出不同的实践教育培养目的,这些科技实践活动按照学生的学习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面向一、二年级学生的设计、实验与制作开放实验

  初步建立对工程和科技的认识,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掌握设计与计算方法、制作与调试技术,并撰写技术总结报告,初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面向三年级的综合研究性选修实验

  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工具软件辅助设计。经过该阶段,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可做助研和助教工作。

  第三阶段:四年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的科技创新

  光电专业大类的学生在基地中可以选择任何类别的活动项目和自行提出选题,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回流”到各专业教研室和实验室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帮助老师开展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

  其中的每个科技活动课题都要遵循科研工作方法的8个过程:

  (1) 选择所要研究的课题;

  (2) 检索文献,查阅资料;

  (3) 方案论证、对比和确定;

  (4) 设计、计算及仿真;

  (5) 实验;

  (6) 制作装置或原理样机;

  (7) 装配调试;

  (8) 技术总结和文档工作。

  通过这八个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掌握科研方法。

  随着创新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日渐成形,创新基地又把目标瞄准了本硕两个阶段的连续培养和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立项建设了研究生光电与信息创新教育平台,选取应用广泛,军民两用,且处于科技前沿的技术——视觉图像信息技术和信息检测实验技术作为创新层面和创新点,建设一个针对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其中含有检测实验技术,可为300余个研究方向服务;含有图像检测实验技术,可为100余个研究方向服务。通过平台的作用,让硕士研究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情况选择不同培养阶段及不同专题实验课程内容,通过学习、研究、设计、实验的过程,使硕士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从而达到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 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基地实行导师制,导师由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往届毕业生组成。基地的负责人张忠廉教授年近70,有40多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经验;中青年教师工作能力强,极具工程意识;往届毕业生不仅掌握先进技术,而且事业有成,具有宝贵的社会和市场经验,无酬任教,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创新基地的导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刻苦钻研、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既教书又育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并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本着“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一系列令人称道的成绩。

  从创新基地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了一大批毕业生,他们又形成了一支流动的导师队伍,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实践活动。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导师张忠廉教授退休前长期工作在实验室,结合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退休后,十一年来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他以极大地热情和奉献精神投身于培养科技人才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科研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积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事这项工作,他无报酬分文不取,常年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

  (四) 学生崇尚科学,追求进步,锐意创新,取得硕果累累

  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进入基地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通过基地一系列连贯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树立牢固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经过第一阶段培养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选取先进科技前沿的研究课题,如登月和月球探测技术等,在一些涉及尖端科技的领域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创新。

  在学生的这种科技创新和科研探索工作中,往往能够涌现出创新和发明,2005年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新体制成像光谱仪”项目就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作品,五名来自不同专业的三年级学生,选取了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像光谱技术,分工合作,团结协作,抓紧利用课余时间投入科技创新课题的研究中,最终五名本科生制作完成了一台集光学、计算机、机械和图像处理技术于一体的成像光谱仪原理样机。该项目取得了“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学生在科技创新和各种科技赛事中取得硕果累累,共取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十余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赛一等奖一项。

  (五) 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经过六年的实践教学工作,创新基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仍然在校攻读研究生,他们也成为了课题组科研工作的主力和骨干力量,普遍得到研究生导师的肯定,有的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在远渡重洋的国外也赢得了肯定,他们都已经成为创新基地,甚至全校同学的榜样。

  2002级(2006年毕业)本科生牛传欣同学的大学成长经历已在校园中广为流传,他自大学一年级入学以来就一直参加创新基地的各项实践课程,曾荣获2005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与其他四名同学合作完成的项目“病险水库堤坝隐患监测与险情预报系统” 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年会(EMBC 2005)发表英文论文《运用Kriging概率密度函数估计法进行基于互信息的医学图像配准(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 Based on Mutual Information Using Kriging Probability Density Estimation)》,并代表我校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学术会议,有关专家对于此项由本科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纷纷表示赞赏。在大学期间,他曾获得过中国科学院奖学金、北京理工大学滨松光子助学金;曾被授予“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团员”称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金牌毕业生”称号。现已远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直接攻读人体运动控制科学博士学位。

  2005年4月,牛传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的优良传统和我校传统的延安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在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室长期参加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全校不同专业学生中:235人次获得全国和北京市市级以上奖项,升研率70%-80%,毕业设计优良率90%以上,中共党员比例45%-50%。

  本科生在刊物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篇,国际学术会议1篇。

  在光电创新教育基地这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形成的集体中,教师能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学生营造了鼓励创新,促进成才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崇尚科学、锐意景区的开放环境中,不仅树立了牢固的学习目标,而且掌握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突出的教学效果,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和学校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创新基地在实践教学和具有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快速发展。


上一篇: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长安汽车集团公司五工厂焊接车间CM8成车侧围小组先进事迹   下一篇:关于召开“创争”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的通知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