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文章内容
我和我的师傅—周德林
来源:中国职工科技报 作者:孙宝旭 张贵生 发布时间:2007-11-22 (阅读次数:

    我叫孙宝旭,1964年我18岁,那年进入天津市第三棉纺织厂机修车间焊工班学徒,教我技术的师傅就是连续三届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周德林。

    我进厂不久,师傅看我踏实肯干,很喜欢我,但嘴上不说。一天,师傅到我家进行家访,我父亲叫我出去,父亲背着我和师傅谈了很长时间。谈的什么我无从知晓。师傅过世后,我才从师娘那儿了解到,父亲那次谈话,是把我托付给师傅,让师傅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我严加管教。以后的时日,师傅没有辜负父亲的托付,我也对师傅像对自己的父亲,尊敬听命,孝顺有加,从此我和师傅建立了几十年的父子般的情谊。  

    我在师傅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不但学到了许多焊接绝活,被评为天津市技术能手,成为天津市职工技协焊接协会的骨干,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次荣获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二届天津市劳动模范。

    光阴似箭,几十年过去了,但是师傅对我的谆谆教诲,我终身难忘。师傅解放前13岁就进厂做学徒,他是家里最大的男孩子,父母都没有工作,兄弟姐妹又多,从小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解放后,师傅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工作更加勤奋。1958年,他组织青年突击队,他任队长,身先士卒,冒着高温和炼钢炉坍塌的危险,披着湿麻袋片,钻进炼钢炉焊接炉底,抢修炼钢炉。《河北日报》以“永不消逝的火花”为题,以整版篇幅进行了报道。1959年,师傅代表棉纺三厂焊工班出席了国庆十周年群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师傅回厂后,劲头更足了,他对焊接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工作起来,一招一式,决不含糊。1963年,30岁的他已是七级高级焊工,工资和厂长差不多,这在全国也不多见。那年市里组织职工技协活动,师傅是焊接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担任协会常务理事、铸铁组组长。师傅在技术上对我传、帮、带,仔细认真,从不马虎。他常说,做手艺人,就要眼里不揉沙子,要脚踏实地,练就好手艺。他创新的0.1毫米不锈钢超薄板氩弧焊技术,在当今的焊接业也可以说是绝活。这项技术曾获得全国焊接年会“泰安会议”一等奖和甲类论文。在他的带领下,我也参加了红桥吊桥的焊接等市重点工程。在我的工作干出点成绩时,师傅总是说:“还行”、“还可以”,从不表扬我。可是车间外组人如果说我什么不好,他会千方百计地解释,与人争论,就差动刀子,用天津人的话说,就是“护犊子”。在师傅的耐心教导下,我也掌握了一些真本事。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厂发电厂锅炉房50米的大烟囱避雷针给震断了。当时余震不断,不修好避雷针就会给生产带来隐患。50米的大烟囱空手上去都难,上面工作面很窄,又没有扶手,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我当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一心想焊好避雷针,尽快恢复生产。师傅听说我要上大烟囱焊避雷针,也为我捏了一把汗。他仔细听我讲了工作方案,又为我准备了保险绳和方便携带的焊具,再三叮嘱我注意安全。我在大烟囱上奋战了三天,焊好了避雷针,为厂里抗震恢复生产作出了贡献。厂里上下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师傅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1992年6月20日,师傅晚上在家看电视,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我听到噩耗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师傅才刚刚60岁啊,他完全可以再活20年,为社会再做贡献呀。如今师傅离我而去已经15年了,但是,师傅对我的关爱和教诲,至今仍铭记在我的心里。师傅啊,您的高风亮节、音容笑貌,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SD)


上一篇:激情超越期望 热情奉献岗位——记河北兴泰发电公司汽机给水班班长周士杰   下一篇:天津:工人劳模当上大学客座教授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