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 人物名片:唐有祺:著名化学家;张丽珠:著名医学教授,被称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隆冬季节,化学家唐有祺先生家中,一盆蝴蝶兰正在怒放。这是学生送给二老的礼物。刚刚前后度过85诞辰的他和夫人张丽珠,各自埋头在自己的电脑前工作。 唐有祺夫妇都是我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名满国际化学界的唐有祺先生和被称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的张丽珠先生,步之耄耋之年,虽已从学术和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在坚持工作。大概是受多年留洋的影响吧,两位老人仍很“前卫”:各自拥有自己的台式电脑,应邀出席各种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时,每人还会拎上一台手提电脑。从电脑中密密麻麻的文件就知道,唐先生和张先生仍在笔耕不辍,勤奋著述。
其实,满头银发的唐有祺先生,已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都在重要的科研岗位上独当一面,自己完全可以颐享天年了。但唐老仍热切关注着我国化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参与各种学术活动,耐心回复年轻一代科研人员求解的任何问题。而张丽珠教授至今仍任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名誉主任、深圳市武警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天津武警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等职。除此之外,这位85岁的老人,仍然每周都要来到北医三院接诊一些妇科疑难病患者,并进行实时跟踪监控。为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张丽珠还将自己行医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医务工作者。面对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不正之风,她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寄语下一代妇产科医生》,寄望本专业领域的后来者认真履行白衣天使的崇高使命。张先生说,作为一个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更重要的是要医德高尚,要深怀仁爱之心,处处为患者着想。
回首岁月,风风雨雨,唐先生和张先生已经共同走过55年。
1946年,辽阔壮丽的太平洋,一艘赴美的万吨巨轮“梅格斯将军号”。在这艘船上,有即将赴美留学的唐有祺。
如今名满中国化学界的唐有祺,当年正年轻。此时他一定没有想到60年后,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中,与同行和学生共祝自己的85华诞。海阔天高,日升日落,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唐有祺,想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还有一件事也是唐先生没有想到的:同船的一个健美的女孩子张丽珠,会在多年后成为他的夫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向海外学子发出了“欢迎你回国”的信息,身在美国的唐有祺和身在英国的张丽珠都收到了电报。唐先生和张先生排除阻力,辗转回国。1952年,经人介绍唐先生和张先生相识、结合,从此携手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人生路。
回到祖国的唐有祺夫妇怀着一腔热血投入到学科的创建和理论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起,唐有祺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参与组织了多项国家科委重点科研项目,并担任主要的计划编制人和召集人。此外,在研究领域,唐有祺围绕X射线晶体学进行基本建设,澄清了化学中共振的本质问题,并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追踪和传播。50年代中期,在唐有祺的负责下,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相关课题组有关人员通过密切合作,建成了X衍射线实验室,研究了化学中涉及固态的不少问题,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生和科研后备力量。为我国化学领域做了影响深远的奠基工作,起到了播种的作用。
在国外奋斗多年、造诣深厚的张丽珠,回归祖国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医学事业中。作为妇产科主任,她凭着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主持着各种妇科疑难病症的诊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张丽珠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虽然那时医疗条件比较艰苦,政治上还容易受到无端的怀疑和挑剔,但每当治愈好一个病人时,从病人脸上露出的笑容中,我们都获得了极大的安慰与满足。”
在“文化大革命”中,唐有祺一夜之间被扣上了“反革命”、“美国特务”、“卖国贼”等帽子,被隔离审查,很多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被迫陷于停顿。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淡定与从容,执著于科学的头脑一刻也没有停顿。白天被逼迫写检查,唐有祺就利用夜晚秉烛俯案,继续撰写学术著作。在那样的环境下,唐有祺相继完成了《统计力学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等3部著作。在下放工厂劳动时,他夹带了探索新科研方向的目标,不断填充、更新研究内容,同时编写了大量基础理论教材,培养了一批工厂技术骨干,收获颇丰。
文革后,唐先生在1984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先后承担了“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和“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等多项科研任务,1980年11月,唐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以一身之躯担当着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
物理组和化学组成员、中国化学学会第22届理事长、国际晶体学联合会执委会第14届副主席、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91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为首席科学家。百忙之中,唐先生仍不忘著述,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还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
同样,在“文化大革命”中,“出身”不好又留洋多年的张丽珠,更是首当其冲,两次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但是,面对这种境况,张丽珠仍不忘作为一个医生应尽的救死扶伤职责。在下乡期间,她自己挑井水消毒器械,为农村妇女切除过几十斤重的肿瘤,为数位难产的妇女解除病痛,更是为当地农村妇女做过妇科手术无数。张先生还记得,最为险恶的一次,是在延庆山沟的仓库里进行的严重的子宫脱垂和阴道前后壁膨出大手术。手术进行得很困难,时间很长,术后患者血压下降,处于半休克状态。工宣队认为是盆腔内出血,让张丽珠开腹止血。但张丽珠凭借多年的经验,判断并没有内出血,坚决不做开腹手术,顶着来自工宣队的压力,张丽珠整整一夜坐在病人床头,保持着一个姿态:一手扶着插入静脉的针头,一手把着患者的腿,生怕出现任何不测。张先生心中明白,在那个一切都可随意上纲上线的年代,哪怕出现一丝闪失,都有可能将自己这个早已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的人置于死地。但她仍然默默决定,顺从一个医生的良知。第二天,患者病情开始好转。这时的张丽珠,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地,她又稍感安稳地拎着板凳去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大会了。
“四人帮”垮台后,已年过花甲的张丽珠也步入了她在医学科学,尤其是妇产科医学的辉煌时期,创造了许多中国的“第一”。
1978年7月,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而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张丽珠立即意识到,这项前沿的研究,不仅能为不育症患者解除痛苦,而且将对优生和与生殖医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984年,张丽珠下决心涉足这一当时在我国还尚属医学空白的领域,以敏锐的判断和过人的胆识,在北医三院毅然开展了这项当时尚存非议的研究。1988年3月10日,经过张丽珠和她所领导的攻关小组的艰苦努力,我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诞生。紧接着,同年3月18日,培育出我国大陆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的GIFT(礼物)婴儿。随后又相继培育出了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和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作为该攻关项目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完成者,张丽珠因此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在学术理论方面,张丽珠先后共发表医学论文100多篇,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医学卷妇产科分册》、《妇产科经验教训101例》、《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等学术著作。20世纪90年代起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妇产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广泛,获得英国剑桥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并被美国传记中心公布为世界5000名人之一。
科学是薪火相传的事业。今天的唐有祺重视年轻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更看重学生的人品。他常说,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应该是无德之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追求,就必须首先有健康的动力和抱负。“科研人员在特定的时期就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在总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获得诺贝尔奖水平的人才与成果。”“任何违背科学精神、不负责任的投机取巧,最终将贻害自己,贻害社会,贻害国家。”
唐老的住宅门口,贴着一张小小的奖状,上书五个金字:“学习型家庭”。这大约是对这对一生不懈追求真理的夫妇的写照。—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