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1-18 (阅读次数:
      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 
   
    在2006年12月召开的全总十四届十一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首次明确提出,要立足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以下简称“维权观”)。这一维权观,集中体现了党对工会维权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会维权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工会组织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对于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会维权工作,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真学习、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把维权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中去,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努力把握维权观的基本精神
    维权观是对工会维权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基础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系统阐述,具体包括: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相统一的维权原则,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维权宗旨,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维权方法,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的维权格局等,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是工会维权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不是某项具体工作的部署,事关维权的性质、方向与成效。维权观的提法简洁凝炼,内涵丰富深刻,我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一个核心。这一核心就是以职工为本。我们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职工为本。没有职工也就没有工会。以职工为本,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宗旨,也是工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工会的生命力之所在。坚持这一核心,要求工会组织做到一切依靠职工群众,一切为了职工群众,把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维权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二是把握二个价值目标。就是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的原则和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利益共享的目标。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把维护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这是工会做好维权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工会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会在维权观上的本质区别之一。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关系双方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具有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相对差异性,可以围绕做大做强企业这一共同目标各尽所能、通力合作,整合和体现双方的利益,在协商、协调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和差异,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三是体现三个本质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和确立正确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工会组织来说,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是做好维权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对维权工作的本质要求。主动维权,就是要发扬主动精神,有超前的预见和积极的作为,把维权工作做在前面,未雨绸缪;依法维权,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按照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把维权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科学维权,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来指导,用科学态度来协调,用科学方法来推进,处理好维权工作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维权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四是建立健全四个机制。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工会维权工作,除了秉持科学的理念,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机制加以保障。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是做好维权工作的重要途径,是维权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要求工会加强不同层次的参与力度,组织和代表职工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与社会利益关系,确保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要求做好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工作,畅通信息渠道,积极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要求工会充分发挥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讼中的作用,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努力把劳动关系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要求以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尽心竭力为职工说话办事,增强维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营造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根本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帮助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是重要条件,工会组织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关键所在。要把坚持党政的主导性与发挥工会的主动性统一起来,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和联系,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把职工权益的实现和保障问题争取纳入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把维护职工队伍稳定问题推动纳入党政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使工会维权力量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拓宽,营造维权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提出,全面反映了多年来工会维权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高度凝聚了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的智慧。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把握工会工作的正确方向,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的问题,还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解决“维护什么、怎样维护”的问题,以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工会维权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认识树立维权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维权观的提出,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必须深刻认识树立维权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树立维权观,是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工会维权工作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都十分强调工会维权问题,并就此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工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形成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与我们党关于工会工作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特别是工会维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工会维权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很强,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才能正本清源,确保维权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树立维权观,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共同愿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面临着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矛盾协调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职工合法权益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会维权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独立于党领导的工会之外的所谓“职工维权组织”,敌对势力也打着所谓“维权”的旗号,图谋对我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进行渗透和分化。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工会组织积极应对,明确提出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加大维权力度,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树立维权观,是适应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需要。维权观与工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肩负的职责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方位中工会面临的任务与工作重点不同,维权观也有所不同。与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相适应,工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地位、职能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维权工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发动广大工人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全国政权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维权工作主要是在城市组织工人开展罢工等革命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在革命根据地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服务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大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会带领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创业;由于政企不分及劳动者与经营者利益的高度一致性,维权工作主要是帮助职工改进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福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会组织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与建设,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由于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工会维权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对维权工作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强调要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能,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做到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等,维权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为形成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随着党的执政方式的改进、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工会工作对象、重点、内容、方式、途径、领域等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对维权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需要工会立足历史方位的变化,研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权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维权观指导下积极推进维权工作,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提高。
    树立维权观,是立足国情、突出中国工会维权特色的需要。维权是工会的天职与共性,为什么要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这是因为,维权观与国情、会情密切相关,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维权观。中国工会维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区别于外国工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维权之路。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工会能不能维权、如何维权等问题,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有的提出中国工会不需要突出维权,有的则提出要与西方工会维权方式接轨,也有的提出中国工会做不好维权,等等。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如何既坚持工会维权的共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工人权益的旗帜,借鉴各国工会维权工作有益经验,又做到以我为主,突出不同国情下维权的特色与个性,坚持中国工会的维权原则、宗旨与理念,在国际工会运动中树立起与我国国情、会情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协调的中国工会的维权形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工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中国工会必须掌握主动、迎接挑战,理直气壮地把维权旗帜高高地举起来,鲜明地亮出来,广泛争取信任和支持,把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调动起来,把对我友好的各国工会组织和工会力量团结起来,在国际工会事务中体现我们应有的地位和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和职工权益,推动建立国际工运新秩序。三、努力贯彻落实维权观
    维权观的提出来之不易,贯彻落实好维权观任务更重。各级工会要结合各自实际,把维权观贯彻落实到工会维权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努力开创维权工作的新局面。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增强做好维权工作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各级工会要站在服务服从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把维权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和把握,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与学习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党和国家有关职工与工会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结合起来,深化对维权观的重大意义、基本精神的学习、研究和把握,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维权观上来,自觉运用维权观来指导和推进维权工作。
    进一步加强工会维权能力建设,提高维权工作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培训,使广大工会干部熟悉和掌握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工会工作业务法律等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善于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解决维权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与水平,努力成为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行家里手。要在坚持过去好经验、好作法的同时,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维权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维权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提高工会维权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维权观。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完善维权机制和载体。维权观集多年来工会维权工作之大成,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同时又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级工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加强维权机制建设,拓宽维权渠道,丰富维权载体,不断提高维权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工作创新的能力,使工会维权工作声音更响一些,力度更大一些,效果更好一些。要尊重基层工会和职工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结合实际,从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出发,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维权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创造的维权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指导和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加强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增强做好维权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改进活动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基层与困难职工多的地方,放到情况复杂、问题较多、职工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扑下身子,与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一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要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与他们交朋友、拉家常,关心职工疾苦,反映职工呼声,带着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者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SL)
 

上一篇:评论:知识让工人阶级更有力量   下一篇:学习型家庭创建模式与结构研究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