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如何建立学习型家庭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2 (阅读次数:

    在学习型家庭,家长应成为家庭中学习的主体,不仅要带头学习,为孩子作学习的表率,而且和孩子一起学习,互相学习,特别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都处于同一起跑线,父母已失去了“知识权威”的优势,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无法承担“教育者”的角色,相反应放下父母的架子,老老实实向教育对象学习,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学习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分水岭是:谁是家庭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现代性认为: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父母与孩子应该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传统性则认为:孩子是学习的主角,父母是陪衬。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应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当好孩子的保姆。
   家庭学习不同于学校的学习,学校的学习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而家庭学习则以生活这本无字书为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可以这么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学习,真正做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智慧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通过书本可以获得,但智慧和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具备。因此智慧只能属于某个个体的实践,不可能只依靠书本知识唯一渠道获得。
   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今天学习的家庭从本质上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香门第”,现代的学习和传统的学习其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方式是开放式的而不是“闭门只读圣贤书”。面对变化的世界,也许只有变换一种观念,更新一种思维方式,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并凝聚家庭的集体智慧和创意,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学习的传统性认为:一心只读圣贤书,莫管他人瓦上霜。现代性则认为,这种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是一种交互式学习,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在大自然中、在现代科技中、在生活实践中、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因此,每当父母带领孩子外出旅游,游山玩水的时候,利用双休日去博物馆参观,春节、假日去探亲访友,孝敬长辈的时候,家庭成员相互探讨、思考、安慰,又何尝不是一种经历的学习。可以这么说,家庭学习无处不在,它包容于我们的各种生活状态,显性与隐性交融,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交替,有宽泛的内容,而又不限空间的过程,创建学习型家庭决不在其形式,而在于营造一种和谐、快乐、持续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融入家庭与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
   如今的家庭生活正出现这么两个特点: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每年、每月的休闲时间也很多,除了每周双休之外,一年之中有三次长休假,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休闲时间,成了家庭能不能学习、如何学的瓶颈口。如何评价父母对子女之爱,丈夫对妻子之爱,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否舍得在自己生活中,划出一点时间,作为家庭共同时间,与家庭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与分享。如果连共同时间都没有,母爱、父爱、丈夫对妻子之爱、妻子对丈夫之爱便也失去了依附的载体。学习型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分享交流是建立在共同时间的基础上。如果家庭成员各人忙各人,自己管自己学习的话,尽管每个人可以有很高的学历,但相互之间没有心灵的对话,没有情感流动,没有相互沟通,那么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和谐的平等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有美好的家庭生活,也不可能理智地面对和化解各种家庭的困难和矛盾,甚至难以避免各种灾难和悲剧。可以这么说,在千姿百态的学习方式中,没有一种方式是最好的,只有一种是最适合自己的。因此,我们对不同地区的学习型家庭不强调统一的学习模式,提倡百花齐放,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出适合自己家庭特点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家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来自社会的各种矛盾、困难甚至不幸,家庭的学习必须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如何去克服?如何去战胜?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如何承担起丈夫、妻子的社会角色等都是家庭学习的内容。如果家庭学习离开家庭的实践,学得再多,学得再好,也是束之高阁。只有理论联系实践,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观念变,行为变,家庭命运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每个家庭,在观念上成为开放的现代的家庭,在情感上成为温馨的家庭,在生活质量上成为幸福的家庭。 ——sdl


上一篇:“创争”活动应注重“四个结合”   下一篇:战略绩效管理和平衡计分卡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