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后,全国主要媒体报道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两位杰出代表的先进事迹,一位是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被誉为金牌工人。另一位是上海液压泵厂车床工李斌,被誉为专家型工人。 日前,许振超、李斌、包起帆、徐虎等30多位劳模齐聚一堂,探讨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人。经过讨论,劳模们一致认为,国家宣传、学习许振超、李斌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有技术、有才能的职工。“工人不要妄自菲薄。许振超、李斌以及数以千计的工人劳模的成长轨迹,都证明工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努力有所作为。” 据劳模们介绍,由于缺乏合格的技术工人,我国的技术产品的合格率也比较低,每年造成近2000亿元的损失。“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的专家型工人。” 专家型工人的深刻内涵不仅仅指生产岗位上的技术能手、操作能手,且涵盖着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专家级的睿智,可称是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技术技能与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体化融合,是指熟练掌握和运用高级技术技能的智能劳动者。目前,专家型技术蓝领比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制造业规模及质量的重要“软件”指标,据统计,中国具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的技术蓝领仅占职工总数的3.5%,而欧美发达国家则高达40%左右,两者相比差距甚大。最近在海南召开的博赘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上,许多外国经济专家认为,与美、日、德、英、法世界制造业大国相比,中国尚不能称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只是一个车间而已,除科学技术落后外,中国制造业人才严重匮乏大大削弱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要培养出一大批像许振超、李斌这样的专家型工人劳模,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求真务实的人才观。 在不少大学生心目中,坐办公室、当白领、做管理工作是人才,与机器设备打交道不是人才,工人被狭义的理解为生产岗位上的操作工,不需要多高的文化素质,是苦脏累的代名词。这种观念似乎已经被社会和广大公众所认可。突破这种错误观念的束缚,笔者以为需要从更广阔的领域重新给工人这个名词定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工人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给予科学的诠释。从广义上讲工人就是分布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着的人。李斌、许振超,既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又娴熟地掌握了专家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身份究竟是工人还是专家呢?能截然分开吗?很难说得清。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产业工人的知识文化结构快速更新。如今李斌带的徒弟全是清一色的本科生,能说当代工人是低文化者吗?观念一新百新,只能彻底摒弃过时、陈腐的旧观念,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者投身于生产一线艰苦创业,激励一线工人学技术、学管理、钻研业务,成名成家。 培养一大批专家型工人亟待打破人才成长的桎梏。毋庸讳言,目前影响一线工人成才成家的“隐形障碍”还比较多,如“身份歧视”等。能否出李斌这样的专家型工人,关键取决于能否清除形形色色的阻碍人才成长的“障碍物”。我们的社会、企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成才条件和氛围,鼓励一线工人爱岗敬业,通过刻苦学习与实践成名成家。领导对此一定要转变观念,善于当“伯乐”,不仅乐于举荐人才,更乐于为培养人才提供方方面面的资助、帮助。人才出的越多,个人、企业、国家和社会多方受益,单位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领导在培养和造就人才问题上要有眼光、有胸怀,要算大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