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抗震救灾斗争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启示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言惠 发布时间:2008-06-29 (阅读次数:
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稳定灾区形势、推动救援进度、开展灾后重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抗震救灾工作也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对于如何做好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是增强民族
凝聚力、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伟大旗帜,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引导人们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灾后重建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抗震救灾斗争,大大激发和释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新的锤炼和升华。抗震救灾斗争使中华儿女的心联系得更加紧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舟共济、休戚与共,正是全国人民为国分忧、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转化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汶川像一块巨型磁铁,把全国人民的心紧紧联结在一起,爱国主义从来也没有表现得这样理性、务实和成熟。全民抗震救灾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和精神升华的过程,抗震救灾更充分展现了进步着的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思想政治工作亟待把握契机、乘势而上,及时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新内涵,大力宣传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精神,努力营造爱我国家、重建家园的良好氛围。

  二、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为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建设美好新家发挥独特的作用。抗震救灾斗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人民的利益始终被置于最崇高的位置上,个体生命价值平等的光芒始终在中华大地辉映。“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地震发生后,面对废墟里脆弱的生命,党中央作出了把救人作为重中之重的科学决策。“不抛弃、不放弃”,在“72小时黄金营救期”过后,营救记录一再被刷新,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被创造。“人的尊严高于一切”。2008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为普通公民而降,以国家的名义给予死者最崇高的尊严。“人的生存高于一切”。几百万人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基本保障,卫生防疫和伤员救治得到有效展开,余震破坏和次生灾害得到严密防范,充分实现了对人的生存环境的保障提升。抗震救灾践行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亟待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把人文精神融入解决群众思想问题的全过程,把人文关怀落到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点滴中。

  三、心理救助是抗震救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好心理安抚、情感疏导,及时发现和消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引导人们重树信心,全身心地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心理救助是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实施救灾工作的突破和进步。突然遭逢大震的创伤性压力,无论是余悸犹存的幸存者、罹难或伤者的家属,还是冒险深入的救难人员,以及透过媒体目睹惨况的社会大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和影响,只有进行适时纾解和辅导,才能减轻瞬间、中期或长期的心理冲击,才能避免个人社会群体更大的心理困扰。从这次救灾来看,心理救助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行动迅速。救人、救援、救助同时展开,身体解救与心理救助并行,提高了心理救助的效果。二是主体多元。形成了以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主体,各阶层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心理救助队伍。三是对象多样,针对受伤者、幸存者、救援者等不同群体,以及成人、小孩等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救助。四是方法科学。救助中,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受到重视,陪伴、聊天、演讲、绘画、游戏、指导等诸多方式得到充分运用。通过这次抗震救灾,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心理救助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心理疏导方式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借鉴吸收心理疏导的科学方法,培养一批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化政工干部队伍,在震后建设中发挥心理重建的巨大效应,消解地震带来的中长期心理冲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救援是抗震救灾的技术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应汲取现代化、科学化理念,建立快捷有效的突发事件反应机制,实现手段创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科学技术手段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的精神和观念也在救灾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面对紧迫、繁重、复杂的救援任务,科学和专业的救援保证了危机应对的高效和从容。科学决策。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涉及地震、卫生、防疫、水利、地质等多学科的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机制,消防、医疗、水利、建设、卫生防疫、心理治疗等各种专业救援队伍迅速开往灾区。专业救助。生命的救援过程,是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展示的过程。广大抗震救灾人员始终坚持科学施救,注重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配备和使用性能先进的多功能组合工具和便携式特种救灾设备,动用卫星实施救灾。这些先进装备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突出了科学救灾、专业救灾、减少伤害的理念。现代化管理。救灾行动艰巨复杂,其紧急迫切与艰险的情势,不亚于一场浩大、复杂的战役。在救灾中,党和国家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统一调度、综合协调,广泛调动中外救援资源和力量,协调指导救灾一线救援各方力量,及时、有效和可靠地展开救助。地震灾害发生后,科学合理的救援,专业化的防疫措施,科普知识的广泛宣讲,避免了次生灾害的更大危险。思想政治工作亟待与科普知识宣传结合起来,大力借鉴现代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机制,运用专业化、科学化知识丰富充实工作内容。

  五、及时、透明、到位的信息发布机制是抗震救灾的舆论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服务于良好舆论氛围的营造。这次抗震救灾中,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新闻战线和广大新闻工作者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和战斗力,灾情和抗灾信息披露的透明、迅速,新闻报道的全方位和力度之大,可谓历史之最。此次抗震救灾建立的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不仅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和制止了谣言的传播,避免了在灾难面前不必要的恐慌,维护了社会稳定,充分表现了党和政府的坚强自信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全国公众和全世界迅速了解灾情和政府高效的抗灾努力,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迅速为抗震救灾营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思想政治工作亟待总结突发事件中做好信息传递工作的有益经验,善于运用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六、感动国人的英雄榜样是抗震救灾的精神脊梁,思想政治工作应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无数动人的英勇事迹。有张开双臂趴在课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学生得救自己却不幸遇难的谭千秋老师;有不顾余震危险、跪地要求再去救一个受灾群众的消防队员;有用自己的乳汁给刚刚逃离死亡威胁的婴儿哺乳的警察妈妈蒋晓娟;有父母、女儿等10位亲人去世仍坚守在救援一线的蒋敏;有第一时间组织职工、带着60台工程机械从江苏赶赴灾区救援的企业家陈光标;有79岁高龄仍坚守手术台几十小时的骨科教授卢世璧;还有更多忙碌在灾区的志愿者等等。感动中国的这些抗震救灾中的普通人,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重塑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思想政治工作应及时宣传抗震救灾的典型事迹,挖掘英雄模范的人性光辉,引导人们把敬英雄、学英雄的热情融入支援灾区、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ebs)


上一篇:铁军精神永传承   下一篇:用网络的力量推动中国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