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奏响全新的奥运旋律——“科技奥运”向世界报告之一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13 (阅读次数: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将承担奥运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鸟巢”还有一个形象的称谓:“焊绣”精品。与传统的横竖直线条钢结构工程不同,5万吨各种不规则的钢梁和构件通过相互焊接、支撑,组成了网格状马鞍形的“鸟巢”外观。工人们以极其严格的标准“编织”出的这一“焊绣”精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8年前,国际奥委会对2008年奥运会10个申请城市进行最初评估,北京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排名非常靠后。

  7年前,当“北京”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口中读出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北京,其科技水平的应用能力也备受关注。

  8年后,智能交通系统已覆盖整个北京市区,“零排放”汽车将用于奥林匹克中心区,普通市民开始使用3G手机,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将首次运用于奥运会……科技,已渗透到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科技奥运”的理念是如何出炉、又怎样从理念转化为现实,还鲜为人知。“科技奥运”的台前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申奥亮出“科技奥运”牌

  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一位专家实地考察后,满意地说:“看来关于北京高科技的问题不用再问了。”

  1998年11月25日,人民大会堂。北京市政府向中国奥委会正式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

  这标志着自1993年的失利之后,北京代表中国又一次向举办奥运会发起了冲击。1999年,北京奥申委成立。

  申办奥运会大致要经过这样的程序:首先成为申请城市,并提交申请报告,回答国际奥委会6个方面的22个问题,以获得候选城市资格,然后组织撰写申办报告,接受各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与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的考察。

  在此后8个月征集奥申委会徽和申奥口号的过程中,北京奥申委逐渐形成并确定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申办理念。“奥申委执委会提出这三大理念,是承诺,也是预期未来的中国在这三个领域将会不断进步,希望以奥运会为契机推动北京各相关事业的发展。”时任北京奥申委技术部部长的侯欣逸参与了奥运会申请和申办报告的撰写,他这样解读申奥的初衷。

  2000年夏,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王伟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两个月之后,北京以出色的答卷与巴黎等其它4城市一起,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资格。

  由申请城市进入候选城市,北京申奥顺利通过“资格赛”,并从此进入“决赛”阶段。

  侯欣逸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当时国际奥委会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0个申请城市进行评估,结果在交通和通讯领域,北京的排名比较靠后,甚至低于伊斯坦布尔。

  “这种不符合实际的评价对于北京申奥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顾虑和担心,我们撰写申办报告除了应答国际奥委会提出的问题,还要特别描述我国2008年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侯欣逸回忆说。

  这次申办面临全新的复杂局面。新的申办程序约法三章: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也不允许申办城市走出去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同时对申办城市的对外宣传和接触委员进行了严格限制。国际奥委会将其表达为“无访问,无礼物”,而国际奥委会新增加的委员中一半以上没有来过北京。如何把一个真实的北京展示在委员面前?如何说服国际奥委会相信中国8年后的科技实力?

  其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红盒子里的北京蓝皮书”的《申办报告》。

  申办报告是国际奥委会的一篇“命题作文”,是申办城市递交的最核心的文件。它既是北京承办本届奥运会的标书,是中国向世界的一份承诺书,又是国际奥委会委员投票的重要依据。

  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北京奥申委抽调各路精兵强将,根据北京市未来8年的发展规划,夜以继日地展开了报告的撰写工作,内容囊括法律、环保、交通、新闻、住宿等方方面面。

  侯欣逸参与、组织撰写的就是第15主题———技术。他回忆说,奥申委技术部联合国内几大电信运营商、广电总局、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等各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并邀请国外专家,慎重讨论,数易其稿。申办报告有关网络、通讯、信息服务等各个部分都渗透着“科技奥运”的理念。他们还在申办报告“技术”部分添加了最后一节———“新机构、新基础设施和新的重要服务”,具体阐述了新科技应用。当时承诺的服务,现在都基本实现了。如给奥运会提供“数字集群通信服务”,可为奥运会组织提供15000部手持机,1000个闭合用户群;提供包括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信号的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服务;提出基于4个any的“综合信息服务”,即让公众能够随时、方便地从官方网站、呼叫中心和手机终端中得到城市、赛事等相关信息等等都已经顺利推动实施。

  2001年1月17日,中国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

  负责接收的奥委会官员做了4个字评价:“非常出色”。后来对这份报告有一句评语是,“深信中国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满足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

  一个月之后,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一行17人,来到北京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这是对北京包括科技实力在内一次全面的“大检阅”。

  评估团到通信运营商网管中心考察通信服务能力,到CCTV看电视转播能力,参观了改造的三个场馆,体验了信息亭和智能卡等示范项目。

  奥申委技术部还组织了一些科技示范项目,例如:考察团专用车装上了大屏幕的GPS定位系统,实时显示英文北京电子地图定位服务,路线讲解;在评估团下榻和举行会议的北京饭店,陈述会议室门口安装了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展示了我国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高技术水平。

  另一个科技示范项目是由时任国际田联委员、中国田径协会主席的楼大鹏主持的一场关于竞赛场地的异地联网实时陈述。利用网速达8兆的宽带传输技术,评估团成员与在青岛、上海的奥运赛场实时连线,与陈述人远程交流,高清晰的画面展现了各地的准备情况。

  听完陈述后,评估团非常满意,其中有个评估团成员对时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羽联主席的吕圣荣说:“看来关于北京高科技的问题不用再问了。”

  “奥运科技行动计划”启动

  申奥成功第二天,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向刘淇打电话表示:科技部要向北京奥运会献上一份厚礼

  2001年7月13日,当“北京”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口中读出时,举国为之沸腾。

  当京城迎来申奥成功后的第二个白昼,火热的激情依然徜徉在这座节日般喜庆的古都。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主动给刚刚凯旋的刘淇打电话表示:科技部要向北京奥运会献上一份丰厚贺礼。

  他说,要组织全国最优秀的科技力量,为办好北京奥运会服务,“十五”科技发展计划要向北京奥运会重点倾斜,加大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科研经费投放力度,同时与北京市的奥运会建设资金有效集成,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中国最新科技成果的窗口和舞台。

  刘淇对此衷心感谢,表示要加强与科技部的合作,共同办好奥运会。两位领导商定,要举全国科技之力,开展具体行动落实“科技奥运”的理念。

  7月15日,科技部计划司、高新司、农社司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放弃休息,会聚科技部大楼讨论。实际上,刘淇此前就曾对“科技奥运”作出过表述:“在场馆和奥运村建设以及通讯、交通和日常使用的设备方面,我们要运用当代的高新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环境技术、节能节水技术等。”与会者认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都与科技密不可分。绿色奥运要靠科技支撑,即使是人文奥运,也有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如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素质和弘扬科学等。

  科技,在每一个主题上都能大有作为。大家建议立即制定一个针对北京奥运会的科技专项行动计划,现有的“863”等科技计划,都要对相关项目进行增补和强化,重点加强信息化、交通、环境、安全、场馆设施和体育科研等方面的科技工作。

  这就是后来世人所熟知的“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

  周一上班的时候,时任计划司规划处处长徐建国接到领导指示:尽快根据申奥承诺,按照“三大理念”的要求,提出“行动计划”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意见,向部务会汇报。

  “当时,我们刚刚做完‘十五’规划,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大家讨论制定“行动计划”要结合‘十五’规划的落实,要把‘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已经安排的相关项目示范和应用的重点放在北京,同时要根据奥运会的需要,在‘863’等计划中新安排一批重点项目。关于“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可以利用制定实施‘十五’规划的班子。”徐建国说。

  2001年7月27日下午,科技部201会议室。“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召开。徐冠华宣布,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教育部、原国防科工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部门,共同实施“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并正式成立“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徐冠华担任组长。

  该“行动计划”针对奥运申办过程的焦点问题和2008年北京奥运对科技提出的需求,重点在北京的环保、交通、数字奥运、运动科研和科普方面开展技术示范和科技攻关,具体包括:在首都圈防沙治沙、污水治理与节水、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清洁能源技术、清洁汽车、智能交通、食品工程等方面建设一批先进技术的试点示范工程;围绕数字奥运,在数字新闻信息系统、智能化比赛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等方面建设标志性工程;

  围绕运动科研,开展医疗保健和运动器材、兴奋剂检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动成绩;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奥运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强中关村高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时任科技部计划司司长的齐让出席了这次会议。他回忆说,当时科技界的确有压力,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是对北京经济实力和组织大型国际体育活动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对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一次检验。所以大家决心变压力为动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齐让说,“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在7月27日的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但当时计划主要还是框架性的。8月9日,齐让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奥运科技行动计划”工作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行动计划”两方面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发掘奥运对科技的需求,尽快完善行动计划;二是探索一种多家单位参与、分工协作、加强协调、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9个部委先后召开数次会议,每次都是副部级以上领导亲自牵头。

  科技界以空前的高速将“科技奥运”逐渐由一个申办理念落实为具体的行动计划,效率之高,令人赞叹。

  之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信息产业部、中国气象局也加入到“行动计划”。2002年6月7日,以“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12个成员单位为主,与北京奥组委一起,共同成立了“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奥科委)”。由北京市林文漪副市长担任奥科委主席,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邓楠担任副主席,教育部等其他9部委的部级领导担任委员。奥科委的成立为推动科技奥运的进程注入了强大活力。

  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中,根据科技奥运的需求,“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了“北京智能交通规划及实施研究”、“电动汽车运行示范、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等10个重大项目,涉及建筑、交通、生态保护、安全、信息及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

  “科技奥运”理念落地生根

  到了2007年,主抓科技奥运的田野原以为自己可以喘口气了,工作已走上正轨,但此时科技奥运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奥运科技行动计划”启动之后,如何部署和落实这一庞大的计划?

  “那时,我们还沉浸在申奥成功的喜悦之中,但对于‘科技奥运’涉及的具体内容,一时间还理不出个头绪。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也是奥运史上首次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科技部计划司田野处长回忆说,接到通知后,他与几个同事负责起草这项计划的具体内容。

  他们搬来厚厚的《申办报告》,逐页翻阅,将报告里所有涉及科技的部分一条一条抠出来,再对应现有的科技计划和项目,起草完成了《奥运科技行动计划实施纲要》。

  “当然,光有科技部一个单位很难完成,‘科技奥运’组织工作的长处,就在于能够集合众多单位的力量,一起发力,这才对奥运筹备起到全面的支撑作用。”田野说。

  在“科技奥运”建设中,“行动计划”的成员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其中,国家体育总局、原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在体育科技、大型活动、场馆建设、节能环保、奥运气象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科研攻关,为奥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围绕环境污染控制及处理、兴奋剂检测、运动医学、大跨度场馆建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交流研讨;中国科协等部门利用科技场馆开展多种形式的迎奥运科普宣传活动,为普及奥运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公众科学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在奥运场馆建设、奥运安保、数字奥运、大气污染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咨询研究,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科技助奥运、奥运促科技”,“科技奥运”的理念得到深化和不断发展。

  全程参与“科技奥运”工作的田野,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当时大家一腔热情,要为奥运会出一份力,尽可能地从已有的计划中筛选各种项目,提供服务。此时,北京奥组委也刚组建不久,奥运会的科技需求也正在不断的挖掘和整理之中。但是到了2003年,开始发生变化。整个科技奥运的技术供给逐渐与奥运建设的需求逐渐形成有效对接,目标也更加明确,研究出的大多数技术成果也都直接应用于奥运筹备中去。

  例如,水立方外立面墙使用先进的半导体(LED)夜间景观照明就是科技部促成的。在一次科技部与北京奥运工程相关建设单位共同组织的一次技术推介会上,水立方建设业主听说了这种新一代照明技术,产生浓厚兴趣,但对于这项新技术比较陌生,心里没底。后来由科技部LED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了国内最具优势的科研单位与建设业主一起进行调研分析和综合论证,这个项目终于通过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而成功“落地”。使用LED照明,比普通照明节省近70%%的能源,而且由于采用了计算机编程控制,可以显示各种不同颜色和动态图案,为水立方营造出了变幻莫测的光影奇观。

  “政府的作用就是选择符合整个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项目,再把业主和最有优势的研发单位整合起来,对其进行重点支持。”田野认为。截至目前,围绕科技奥运项目,我国共集成各方面经费资源35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达10亿元,支持研究开发项目1200多项。

  当然,也有因不符合客观实际而被中止的项目。还是以水立方为例,最初,在水立方外立面墙美化工程中究竟使用何种技术还有另外一个提议,就是使用激光显示的技术,在外墙上打出一些动态图案的效果。但是,对于水立方特有的双层“充气气枕”膜结构外立面墙,这项显示技术却始终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前期调研之后,这项技术最终没有被水立方所采用。最后,在北京奥组委等的积极协调下,该项技术找到了更能充分发挥其技术特长的场馆———主运行中心(MOC)。

  时至2007年,科技奥运的工作已完全走上正轨并进入收获季节,大部分项目成果已经得到应用并进入后期测试、验证和验收阶段。

  然而,新的形势使科技奥运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

  随着科技部部长万钢的履新,田野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越发忙碌了。据他回忆,一天,万部长把计划司司长王晓方、副司长秦勇等叫到办公室,询问科技奥运的进展情况。王晓方一项项汇报,万部长不时插问。当说到奥林匹克中心区要采用环保节能技术,实现绿色奥运时,万部长问:“能不能围绕节能减排再做一些大文章?比如运用新能源汽车在中心区实现零排放怎么样?”

  在科技部万部长的亲自关心指导下,通过与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反复协商,一个新时期“科技奥运”的工作目标被确定下来。2007年9月25日,在“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一项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技术、节能技术与产品、奥运信息服务、奥运交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绿色奥运专项计划”宣布正式启动。

  实际上,此计划的出炉,并非是“灵光一现”。2007年,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这些概念在中国变得热起来。把“科技奥运”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无疑是科技界理应有的作为。

  自此,“科技奥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那就是,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开展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通过筹办奥运会,在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做出努力,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作为一个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和负责任大国的应有风范,并对我国未来科技产业发展和惠及民生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域的交通实现“零排放”,在中心区域的周边地区和奥林匹克交通优先路线上,实现“低排放”;使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绿色能源在奥运场馆的采暖、制冷等方面的供应达到26%以上;在奥运主要场馆及设施大面积使用半导体照明和地(水)源热泵等高效能源利用技术,实现节能60-70%%;实现奥运场馆(区)多年平均雨水综合利用率超过80%%,奥运场馆内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到100%%……一个科技、环保含量最高的“科技奥运”和由它全方位支撑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正大踏步并肩向我们走来!(ebs)


上一篇:人文浸润 沧桑古都新奥运   下一篇:智绘亮丽的奥运风景——“科技奥运”向世界报告之二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