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优秀群体江铃汽车公司模具厂“袁政海班组”[下]
袁政海六岁的儿子袁浩桐争抢着在胸前戴上了爸爸的劳模奖章,正经八百地说:“我长大也当劳模。《工人日报》记者许之丰摄 当16双眼睛齐刷刷地投来依依不舍的目光,方悦的眼眶潮湿了。这位与铁块打了近20年交道的模具工,此刻却被击中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尽管离开了大家,但‘袁政海班组’的精神将一直伴随着我。”从班长袁政海手中接过签有班里16位兄弟名字的《蓝色交响曲》(记录“袁政海班组”事迹的书),方悦特意加重了语气说。 方悦就要调到实业公司配件厂当厂长了。4月14日下午,班里兄弟们聚在平常一起学习知识、切磋技艺的文化室,为他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送仪式。 11年来,已有多位工友像方悦这样,练就过人本领后飞向更广阔的事业天空。但无论飞得多高多远,“袁政海班组”这五个字如同一根细长而坚韧的线,始终把他们连在一起。因为,这里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挥洒激情和智慧的熔炉,是他们重塑自我的孵化器。 协作和共享,使“袁政海班组”成员们的技能水平呈几何级增长 “什么活都敢接,什么困难都不怕。”说起“袁政海班组”,江铃人这样描绘。 2000年初,王春接到两套五十铃NHR长短轴纵梁成型模具的开发任务。懂行的人都知道,开发制造长达6米多的大型模具,对钳、钻、焊、磨、铣等多项技能都有着较高要求,哪个技工敢独立承担这么大的项目呢?! 出人意料的是,王春竟应承下来。 “我们任何人接到艰巨任务心里都不犯怵,因为每个人背后是整个班组的团队力量。” 之后的日子里,班里兄弟们这个给出点子,那个帮着解难题,经过10个月日以继夜的努力,王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填补了江铃自主开发NHR长短轴纵梁成型模具的空白。 在“袁政海班组”,类似“传奇”还有很多。而这,正是袁政海多年来精心培养班组团队学习力和团队战斗力结出的硕果。 自任班长不久,袁政海就在车间设立了专供班组成员学习、交流的园地。班里任何人接受了攻关任务,或是碰到棘手难题,全班人都会围拢到一起研究、讨论,探求最佳解决方案。此外,每天的班前会除了布置一天的任务,还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 “这样做,可以将个人的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团队的共同财富。或许每个人一年完成的只是一项两项重大任务,但每个人学到的知识、技术,却是一个班组的总和。” 毫无保留地协作、共享,使“袁政海班组”成员们的技能水平呈几何级增长———班组成员几乎个个“精一业、会两手、懂三门”:袁政海、万仁义持有6项技能上岗证,王春、吴农持有5项技能上岗证;许多成员不仅手上的活过硬,还懂设计,诸如快速成形、仿真技术、逆向工程、三座标测量等连不少本科生都无法掌握的知识,他们都运用得娴熟自如。 “有了金刚钻,方揽瓷器活。”自主制造汽车纵梁等车架模具,改造悬架二手模具等“洋”模具,设计制作大型钩环和压板、进而代替机械手翻转模具……一个又一个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项目,如今在“袁政海班组”手里正不断变成现实。 在结束江铃A类模具完全依赖进口历史的同时,袁政海们也谱写了蓝领群英竞显风流的新篇章: 万仁义调试法、王春小灯、万海明展开料计算法……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都不断被激发,越来越多的班组成员成为职工们心目中的明星,而他们为企业创造的巨大效益,更无可辩驳地论证了技术工人的价值和力量。仅近几年,全班组就有130项技术攻关、技术改进项目获奖,创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 袁政海和他的班组,正产生着巨大的示范作用和裂变效应 在江铃车架厂模修班班长刘晖看来,自己的工作生涯算是与袁政海和他的班组“摽”上了。 且不说模修班与模具班本来在工作内容、技术工种上就差不多,有着很强的可比性,光刘晖本人和袁政海就有过多次同场竞技。 “尽管几次比赛袁政海在名次上都领先,但我在技术上还是蛮自信的。”刘晖说,真正让自己服气的,是袁政海在管理上也同样出色,有办法让每个组员都优秀起来。 不甘示弱的刘晖一边主动地与“袁政海班组”交流学习,一边细细琢磨“袁政海班组”的经验和精神,最后得出了三句话的秘诀:崇尚学习、技术创新、爱岗奉献。 如今,刘晖班组已成为江铃集团10个“袁政海班组”式优秀班组之一。 与刘晖班组不同,全顺厂工程技术小组则是因袁政海一席话的“刺激”而改变。 在一次研讨会上,袁政海坦率地说,我最怕的竞争对手是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你们素质高,如果加入到工人队伍中来,很快就会超越我。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感受到威胁。 “为什么专业技术人员就不能到工人岗位上?为什么起点并不高的袁政海们能创造出令许多大学生、研究生都望尘莫及的辉煌?”袁政海的话让在座专业技术人员们感到压力,但也激活了大家深埋心底的自尊心和责任感。 之后没几天,工程技术小组就把办公室搬到了车间,为的是离一线、离工人近些,实行现场办公。 “岗位不同,我们没法简单地与‘袁政海班组’比技术、比知识,但可以比精神、比贡献。” …… 在江铃,还可以听到许多这样的真实故事,尽管细节各有不同,但都透露了一个共同的信息———袁政海和他的班组,正产生着巨大的示范作用和裂变效应,催生着一个又一个优秀班组、一批又一批优秀员工的涌现。 “江铃近千个班组中,已经有上百个模范班组,十个‘袁政海班组’式优秀班组。”江铃集团董事长王锡高感慨地说,学习袁政海已经远远超出学某个先进的意义,因为袁政海和他班组已是江铃的一个品牌、一种精神。 66岁的董事长到机场迎接33岁的年轻技工,那一刻让袁政海“很感动也很自豪” 那是2003年4月30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飞机降落在昌北机场,袁政海提起行李箱快步向出口走去,箱子里装着刚从北京领回来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令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等在门口的,除了妻儿,还有66岁高龄的集团董事长孙敏。 “孙总告诉我,‘你是我亲自迎接的第一个江铃职工。’那一刻我很感动也很自豪,这体现了对我们工人的尊重。” 上世纪90年代,江铃迈出二次创业的步伐,新产品开发制造和零部件国产化进程,都迫切呼唤着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 “只有让工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尊重和保障,才能激发他们提升素质和技能的内在动力。” 本着这一理念,江铃从1997年开始推行“三主师制”,即设立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和主管技师,其中主管技师是专门为一线工人设置的。“三主师”的评定打破年龄、资历和学历界限,这意味着一名普通工人只要技术过硬,就可以享受与工程师同等的待遇。 “三主师制”为普通工人的晋职晋级畅通了“升迁”渠道,特别是声名远扬的袁政海当年即被聘为主管技师,更是激发了一大批青工学技术的热情。 之后,江铃又相继推出“名师带徒制”、“聘任首席员工制”、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发布和奖励制度等一系列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和创造的措施。它们在推动江铃工人迈上素质提升快车道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企业凝聚力。 “在江铃当工人有奔头。”“我是江铃培养的,对企业有感情更有责任。”———“袁政海班组”几乎人人都拒绝过外厂抛来的高薪聘请的“绣球”,而让他们能够如此毅然决然的,就是这些朴素的理由……“热血在澎湃,心儿跳起来,砂轮转起来,型面亮起来。赶上了时代,就要好好干,模具工人有技术,就不会被淘汰。干一行就精一行,学习钻研永不忘。嘿,干出咱工人的风采……”采访即将结束时,被班里兄弟们称为秀才的吴农,主动为记者唱起这首自编的歌。质朴的歌声在空旷的车间久久回荡。这,唱出了“袁政海班组”的心声,更唱出了亿万工人阶级的精神和力量!
X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