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持一人创业 带动一群人就业 当个小老板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
在厦门市中心的SM商城地下一层,在鳞次栉比的时装、装饰品商店间,有一家干花店——花语轩花店每天吸引了许多爱美的年轻人光顾。花店老板就是参加“1+1群”创业培训后鼓起勇气成功创业的。仅仅八九个月,这家花店已在厦门好又多购物中心、定安广场两家大商场“繁殖”出两家连锁店。
35岁的戚育红曾经在多家公司做过办事员。去年失业期间,一直对插花艺术颇感兴趣的她,参加培训班学会了花艺设计。当媒体刊登出劳动保障部门举办“1+1群”创业培训的消息后,深埋在戚育红心中的创业种子发芽了。经过培训班上政府官员鼓劲、企业家传艺、专家解析,戚育红坚定了创业信心,当即写出自己的项目策划书,并根据专家建议改变了原有的财务计划、场地面积等。培训班结束后,小戚投资10万元的干花店开张。由于项目定位准确、财务计划合理、店面位置优越,加上店里的干花色彩绚丽、造型独特,小店干花畅销,生意日隆。看到花语轩经营得这么好,又有两人要求加盟。现在,戚育红既是本店老板,又是连锁店艺术顾问,收入可观。3家店还带动了其他9个人就业,他们的月收入也都在1000元左右。
八九个月,花店投资额已收回一半。小戚对眼下的收益很满意。她说,当办事员时,常常想自己干点事,但总觉得创业艰难。参加创业培训,经过专家指点,发现只要定位准、用心做,当个小老板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
和戚育红一样,厦门市经“1+1群”创业培训班点化,圆了创业梦并带动其他人就业的335名下岗失业人员大都有同样的感受。
探究起渊源来,厦门创出“1+1群”创业培训模式也是经过了几年摸索。作为经济特区,厦门市GDP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历年在福建排名第一。但令政府挠头的是,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技术劳动者严重短缺的城市,一方面,厦门市每年要使用数十万外来劳动力,人数已超过本地劳动力规模;另一方面,本市登记失业人数达1.9万人,2.7万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城镇登记失业率已攀升到4.34%。
在对本地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过程中,厦门市摸索出“1+1”订单式培训模式,即“企业出岗位,政府管培训”,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培训、招聘下岗失业人员。2002年9月开始,运行一年,成效显著:吸引20多家企业加盟,培训23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其中80%实现再就业,远远高于一般的再就业培训就业率。厦门市劳动保障部门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感到,“1+1”培训固然有效,但也只是实现了就业岗位与下岗失业人员间的迅速对接,降低了岗位流失率,但社会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而促进就业,根本在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厦门市劳动保障部门分析下岗失业人员特点后感到,这部分人具有较多的创业优势:有多年工作经验;许多人有一点资金积累;在本市社会关系较广。抽样调查也发现,许多人有创业的梦想,缺乏的只是勇气和技能。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创办你的企业”教程,借鉴其他城市经验,他们认识到:创业,是一种能力,经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中也有一些人能成为小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