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职场动态>文章内容
告别“铁饭碗” 中国人加快职业变动步伐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4-30 (阅读次数:
告别了“铁饭碗”的中国人如今正享受着空前自由的职业流动,在不断变换的工作中寻觅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43岁的徐刚曾是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然而,就在仕途一片大好之际,徐刚于两年前突然辞职,成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小轿车生产企业吉利集团的首席执行官。

  在辞职信中,徐刚写道:“我决心到企业第一线工作,是以另一种方式回报社会。”

  与徐刚破釜沉舟的决心相比,频频跳槽的上海白领们心态则更为轻松。去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小许一年之内已换了5次工作,先后去过出版社、广告公司和媒体,现在又在自学法律,准备参加司法考试做一名律师。如此频繁的角色转换,小许的一切原因只是“我喜欢”。

  “我是在不断地尝试,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小许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信心十足。然而,这样的“尝试”对于捧着“铁饭碗”一干到底的老一辈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的职业流动受到户籍、身份的严格限制。在很多单位,父母退休后子女接替上岗的现象也曾经十分普遍。封闭的就业体制造成了大量人才不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才能,许多人还一干就是一辈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户籍改革减轻了户口和档案对变换工作的阻力,中国人开始在自己的从业观念中融入个人理想。

  人们对“铁饭碗”的质疑萌于城市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那些从事零敲碎打的小买卖的生意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扬眉吐气,从“个体户”到“万元户”的称谓转变有史以来第一次动摇了正式职工对于自己“唯一体面”职业的观念。

  随后,经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风起云涌,对商人的职业崇拜造成“下海”、“跳槽”屡见不鲜。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一些科技人员走出高墙大院成就了新一代“知本家”,一些职工离开机关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和公司。

  如今,从各个单位实行聘用制,到大学生自主择业,再到国家干部的精简分流,延续几十年的“铁饭碗”和“大锅饭”离中国人已越来越遥远。

  上海在世纪之交进行的“青年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在职青年职业流动率达23.8%,从职业流动的预期来看更高达56.3%。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转型期的中国人》披露,北京和深圳的抽样调查显示,45%的人有过职业变动,且90%以上是主动“跳槽”。

  上海职业介绍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23.4万求职者中,有4.8万人是在职者,占总数的20.5%,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在这个“活力之都”,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满现有的工作岗位,正在寻找新的落脚点。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职业变动的加快表现了自主意识的强烈回归。人们通过有计划的变动工作,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将其看作一个逐渐改善个人生存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不过,长期从事人才流动管理工作的人事部人才流动司司长毕雪融指出,目前,中国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口、档案、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人才流动的主要羁绊。(全晓书)

上一篇:深圳市劳动保障局:深圳10种职业缺人9万多   下一篇:佛山注册会计师缺高端人才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