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职工素质工程>道德素质>文章内容
道德观察:“圈养”学生,规则压力下的师德败退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李瑾 发布时间:2008-04-20 (阅读次数:
    小学生被老师“圈养”,又是什么圈养了老师的道德?这个问题,在看过上海部分小学生因个人安全不被允许课间在操场玩耍,只能被“圈养”于走廊和教室的新闻后,一直萦绕在笔者脑海中。
    表面看,小学生被“圈养”,是一次学校因个人小利益而违背孩子天性的粗暴做法,指责学校或老师没有责任心,不讲职业道德,都不为过。然而,当这一切的指责随着时间而沉寂,谁又能避免下一次另外一种形式包装下的粗暴?事实上,更为粗暴,或者说,更为不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现象并非不存在。笔者亲属的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考试前被老师明示,要帮助学习不好的同桌获得好成绩。并且,当这个孩子的一切条件都符合三好学生的评选时,被该老师明确告知,因为没有按时在学校购买指定的练习辅导书,便被取消评选资格。
    一个刚刚开始正规学习生涯的孩子,便被自己尊敬的老师教唆作弊;一个刚刚涉世未深的孩子,怎么都不会明白,如何一本练习册让自己失去了一个学期都在努力争取的荣誉。家长面对孩子的失望又该如何解释?愤怒,是当然的。盛怒之下,矛头对准老师这是必然,就像现在我们要将矛头对准上海这些“圈养”孩子的学校一样。然而,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接踵而来。
 什么让那些老师泯灭了为人师表的尊严追求?什么让那些学校变成了小心翼翼的圈养场和唯分是从的竞赛场?如果,我们曾经用心倾听过他们的压力和抱怨,这一切便都不言自明了。上海某小学的校方解释“圈养”的原因时说,担心孩子的安全。那么,如果孩子不安全了,学校会面临什么?可以想象,学校的上级部门或许已经有了校方保障孩子安全的高压线;也可以理解,一旦哪个孩子出了问题,孩子家长哭闹、纠缠、告状似乎都可以理解;也可能,当学校真的有了责任,社会的口诛笔伐将让当事人和校方付出比应该付出的更多。那么,在这样的制度、人情、舆论环境下,学校和老师会如何反应?轻则“圈养”,重则为了层层压力而对孩子施加育人之外的丑陋。
    扪心自问,在有形制度和无形舆论的重重施压下,大多数人能否选择用道德的力量战胜利益的选择?如果有了犹疑,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可能带来外在行为选择的扭曲。事实上,在这个商业社会,道德往往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规则打败,一个人内心的道德阵线,在规则的一再逼迫下退而又退,直到跌破底线,直至道德沦丧。一个没有规则压力的人,遵循道德戒律是为人之本分;一个在规则压力下,仍然坚守道德底线的人,才是这个社会的楷模。楷模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道德后撤,如果成为一种现象,我们便要反省是否规则出了问题,而非一味指责取向利益、选择自保的个体。
    传统的私塾教育大部分是有钱人家的事情,所以,“因材施教”有可能成为先生们的教学方式。今天的教育环境是,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多少有点“流水”教学的味道。因此,引入现代的管理手段,是当代教育系统的必然。但是,管理不是不停地念“紧箍咒”,适当地做点减法,为学生减负、为老师减负、为学校减负,给他们留点空白任其自由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富有才智,漫长的教育历程才会更加有趣而富有魅力。
    “圈养”小学生的是学校,那么,解放孩子天性就从为学校环境松绑开始吧。就像热播的电视剧《高纬度战栗》中探究的腐败问题一样,腐败是个人的堕落,而处于社会中的人们视而不见、肆意纵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崇高师德的回归,需要制度、家长和舆论的适当退让与宽容。(ebs)

上一篇:道德点击:衡量良心的尺度   下一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实践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