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在中国和德国的工会工作中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尽管双方用了不尽相同的方式为职工成长开辟快速通道,但所有措施无一不是紧紧围绕着“提升本土职工技能素质”这个共同的理念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市总工会副主席肖涛指出,“不断提升职工素质”是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企业以及每个人的共同需要。
使职工不断得到继续教育,并依靠签订劳资协议或者集体合同,从法律上根本保障职工的这一权利获得。在日前由市总工会经济部、国际部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行的“中德职业技能培训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职业技能培训在中德双方的工会工作中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尽管中德双方用了不尽相同的方式为职工成长开辟快速通道,但所有措施无一不是紧紧围绕着“提升本土职工技能素质”这个共同的理念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市总工会副主席肖涛指出,“不断提升职工素质”是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企业以及每个人的共同需要。
创设根本性的制度
德国企业职工委员会在企业人事政策方面的措施上拥有知情权、参与协作权和共决权,包括雇佣、调动、评价、解雇、人事规划以及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而工会则为企业职工委员会提供咨询、支持和支撑。
将劳资协议作为保障德国职工受职业(继续)教育的手段,就是德国工会为职业(继续)教育筑起的一道坚强后盾。图宾根大学社会学莱因哈特。巴恩米勒博士介绍道,德国的劳资协议明确规定了雇主有义务每年测定培训需求,雇员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培训费用的划分,以及企业职工委员会的参与情况等多方面内容。而职工也有权利和自己的上级每年举行一次“培训谈话”,表达自己希望接受哪种培训的需求。他表示,保障职员持续获得继续教育的权利,是将继续教育作为劳资协议内容最为重要的目的。
而在上海工会,多年来努力实施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集体协商,将职工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长期规划、经费落实等内容都纳入集体合同中,从而在源头上、广泛地保障职工继续教育的权益。
研讨中,中德工会都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自身工作基础和能力,达到改善工作条件的目标,同时也维护工会对劳动力市场构建的影响力。
创中国特色上海特色
比较德国工会采取的多是“让职工在岗位、到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的方式,中国以及上海工会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上,还有自己独到的创新,那就是除了教育培训外,工会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大力开展“百万职工技能比武、登高”等比赛活动,动员和组织职工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引导一线工人走劳动与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市总工会经济部部长彭剑明在发言中向德国工会介绍道,上海工会连续多年与政府劳动部门联合开展“上海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共有156.7万名职工参加了各类技术培训(讲座),39.2万名职工参加了各类技术比赛,其中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挂钩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达170余个,30.2万职工实现技能升一级。
而德国工会对中国、上海工会更独特的“选树典型,用榜样激励职工刻苦钻研、提高技艺”的方式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高度肯定。德国专家认为,上海工会和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的“万名技师育高徒”活动,是大规模、快速培养本土技术人才的一个捷径,有益于培养大团队协作、团结的精神,有利于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 创争网 桑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