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军:从农民工到环保发明家 |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通讯员 张书勇 许光选 本报记 发布时间:2008-05-29 (阅读次数:
)
|
|
桃李飞花乱幽风。孤村中。似途穷。数载江湖,千里任西东。应有苦心存往事,人缥缈,情谊浓。 年华但系六畜荣。身如松。意葱葱。天阔云闲,经纶万山红。且待农家春更好,歌一曲,古今同。 配词:韩义雷调寄《江城子》
我初中文化、农民工,这样的身份背景,一定是让世俗的评价体系又一次在9项专利面前跌破了眼镜。哪怕是遭受冷嘲热讽,哪怕是失去工作,哪怕是变卖家财……曹明军始终执着于他的研究。是啊!他没有退缩,他一直在前进,他的目标,就不能不俯首称臣。———编者
“神了,真是神了!”5月5日傍晚,河南省邓州市彭桥村头,青年农民曹明军把一小包颗粒状固体加入刚粉碎的秸秆内,那秸秆立刻成为牲畜可口的美餐,围观的农民赞不绝口。
这小小的颗粒,竟是国家专利产品!而发明它的,却是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去年11月20日,曹明军申报的“生物饲料颗粒”获得国家专利证书。这已是他获得的第9项专利。
现年39岁的曹明军,自幼家贫,只上到初中就只得回家务农了。但就在务农期间,他看到村里许多有营养价值的秸秆被白白烧掉或沤烂,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农民还得花高价购买饲料养猪养牛。他在心里琢磨:怎样把这些秸秆利用起来?
曹明军也像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他打工的正好是大连的一家饲养场,老板让他专门为牲畜配制饲料,这使他了解到通过微生物分解,可以将秸秆转化为不含激素的生物饲料。但是,这种饲料不仅那家饲养场做不出来,全国也没有重大突破。他暗下决心,要攻克这项生物饲料技术!
然而,对于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来说,攻克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技术,实在比登天难。他把打工挣到的钱全部用于购买各类专业书籍,一有空就钻研,不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节假日跑到附近的农业院校或科研机构,向专家求教。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又到湖北、陕西等地的养殖企业边打工、边了解情况。
“小曹想当发明家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工友们冷嘲热讽,老板也以盛不下“发明家”为名辞退了他。每年春节,别的打工者带回家的是钱,他却拿回了一捆一捆的书籍。正当科研进入爬坡阶段,他手中的积蓄却全部花光了。他不得不把老家的房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款8万元,又把年迈父母喂养的几头黄牛卖掉,才解了燃眉之急。
曹明军钻研生物技术的事迹传开后,邓州市把他作为农村科技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同时在资金、信息方面给予扶持。在有关部门和亲人的资助下,他建起了一个试验基地。8个寒暑,2000多个日日夜夜,数百次失败挫折,曹明军终于研制出了以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多功能生物颗粒饲料。
用这种饲料喂养的牲畜,不但品质好,增重快,而且不含化学激素,成本低,效益高,可使种植和养殖形成良性循环。试验对比,用秸秆生化饲料饲喂,牛日增重1.8公斤,羊250克,猪1公斤,4—6个月均可达到出栏标准;每头猪还可节约饲料投入50%左右。农户利用自家所产的秸秆,每年足可喂10只羊、10头猪或10头牛,多收1.5万元。
与曹明军家乡邓州市相邻的淅川县黄庄乡,有一个村叫“财神村”,因为曹明军的到来,终于算是来了“财神”。村里有个农民偏叫“梦富银”,做梦都想金银满屋,他采用曹明军的生化饲料喂养4头牛,一年增收万余元。在他带动下,“财神村”群众一次性就购买1.8万多吨生化饲料。如今,邓州、淅川一带1000多家养殖大户竞相使用这种饲料,年产生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当地的秸秆成了“宝贝”,乱烧、乱沤污染环境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就连千里之外,湖北、安徽、辽宁等省的养殖企业也纷纷与曹明军联系,打算利用他的专利发展畜牧业。
此前,曹明军的“多功能复合霉菌生物有机肥”、“秸秆微贮机”等8项发明,也先后获得国家专利。由于他的专利都与农村中的“废物利用、环保经济”有关,所以曹明军被专家和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环保发明家”。
|
上一篇:日照港(集团)岚山公司女子叉车班坚持创新追求卓越 下一篇:在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