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市民学校破解农民工素质提升难题
■ 成都市总工会宣教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也成为城市的新市民。面对城市新的生活,如何帮助农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增强他们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实现由农民向城市市民身份的转换,提高他们面向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课题。 成都市总工会在破解这个难题过程中,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市总工会联合团市委,市妇联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组织优势,利用工、青、妇自有的培训资源和力量,创建了一个面向进城务工或即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公益性、社会化、开放式的新市民学校,对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开展素质教育培训工作。 制定新市民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成都市总工会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制发了《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明确了坚持公益性、社会化、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办学原则,并结合农民工工作、生活规律和实际需求,提出了以认知水平、学习技能、健康生活方式、情感意志为主要内容,以直观通俗、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育为主要方式,通过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相结合,吸引广大农民工持续关注、主动参与。 建立学校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制订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成立各教育培训网点,审核教育培训工作经费培训使用预决算,研究实施激励措施,总结推广经验,指导各培训网点标准化建设,并实施考核评估。同时,学校还设立了教务委员会,负责编写培训教学大纲、教材读本,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审定各培训网点的教学(活动)方案,制作发放“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卡”,建立并维护学员学籍档案信息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师资培训活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参与新市民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规范、灵活开展教学 新市民学校根据农民工的特点,组织编印了统一教材《成都新市民读本》。《成都新市民读本》分为“让我们了解成都”、“让我们融入成都”、“让我们合法维权”“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平安”、“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让我们的家庭更幸福”以及“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共八讲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实用性非常强,深受参训农民工学员的欢迎。在教学点的布置和学制管理上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就近就便设立教学点,创建了开放式教育模式。各教学基地和教学点按照统一的8讲内容进行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充分尊重农民工学习的自主性,在学制设置上体现灵活性,实现学员在各教学基地、教学点自主选择就学。 建立遍及农民工较集中的社区、企业教学网络 成都新市民素质培训采取以市职工大学、市团校、市女性就业中心三个教育基地为教学龙头、建立幅射区(市)县和遍及社区、企业农民工较集中地点的固定、流动教学点为基础的新市民教学网络。学校从建立到现在,短短两年时间,已建立21个新市民学校培训基地,固定或流动教育点76个,共培训农民工62580人,培训人次达25万人次。 配合灾区重建工作,开展新市民流动课堂教学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为配合灾后重建工作,新市民学校充分发挥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学方式灵活的优势,针对灾区群众的实际,分别深入到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的重灾乡镇和灾民临时安置点开办了30次流动课堂,主要从“重建家园”、“生产自救”、“平安生活”、“未来更美好”四个方面进行培训教育,引导灾区群众增强信心、自强自立、重建家园,同时还给他们带去有关灾后心理自助等方面书籍,帮助受灾群众和农民工科学认识地震,坚定重建家园信心,积极面对未来就业创业,掌握生产安全和健康防疫常识,共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安置点,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 现在,成都新市民学校已成为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品牌,得到市民代表和农民工的高度赞扬,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市委市政府将这项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作为新市民学校工作牵头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新市民培训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深化新市民培训工作,积极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的支持,落实人员、培训场地和经费。巩固健全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扩大在农民工聚集的企业、工业发展区和社区建立培训点,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 鑫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