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综合采掘支护设备液压支架生产线(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从濒临破产到行业龙头 ———老国企郑煤机依靠创新实现巨变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郑煤机)是我国设计制造煤炭综合采掘支护设备———液压支架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于抓住了创新的“牛鼻子”,这个一度濒临破产的老国企6年来销售产值从1亿元攀升至23亿元,年均增速65%以上。创新还帮助郑煤机利用自主设计研发的产品,一举打破了国际煤机巨头对我国高端市场的垄断,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今昔对比,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焦承尧说:“没有创新,只能适应市场;有了创新,才能引领市场。” 郑煤机始建于1958年,曾制造出我国第一台液压支架。2006年公司工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6800多架液压支架年产量名列世界第一。 由于工艺落后、体制僵化,加上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上世纪90年代的郑煤机一度走到了历史最低谷:连续9年亏损,拖欠职工工资8个月,资产负债率高达111%。 2000年7月份,在河南省煤炭工业局的主持下,郑煤机进行领导班子调整,37岁的分厂厂长焦承尧竞聘成为总经理,新班子平均年龄不到40岁,成员绝大多数是一线生产和科研骨干。 新班子上台后,改革和创新立即成了郑煤机的关键词。在人事方面,通过实行竞聘制、任期制、岗薪制和末位淘汰制,解决了中层干部的选拔和激励机制;在分配和用工等方面,坚持把每个岗位承担的责任、压力和贡献大小与其收入挂钩,既突出不同级别人员之间的差别,又突出同级不同岗人员之间的差别。据郑煤机内部测算,在人员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上述改革使其生产率提高了30%。 依靠创新郑煤机还解决了长期困扰支架设计的一个“瓶颈”性难题。据了解,由于每架支架的设计都要考虑矿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从而造成不同矿区的支架种类和结构差异很大,使支架制造周期长、成本高且稳定性差。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郑煤机每年生产的品种都达到100个以上,有的品种的产量甚至少到仅有1架。 针对现状,设计人员大胆创新,提出了模块化设计思路,即把支架看成若干个模块的集成,每个模块按照形式和规格分成若干个品种,每个品种的模块其图形、尺寸以及相应的工艺都是固化了的。这样变动后,无论遇到什么品种的支架,“设计人员只要根据需要选择模块,然后采用搭积木的方法进行组合就可以了。” 据统计,2003年以前,新设计一套支架平均出图500张左右,现在降到不到300张。 2006年统计显示,郑煤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0%,其中高端市场占有率超过80%,目前产品已开始向俄罗斯、美国等地出口。 尝到了创新甜头的郑煤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05年、2006年,公司的研发经费分别比上年增长82.2%和50.5%。近几年,公司陆续用于更新和添置设备的资金也高达4亿元。 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局长李恩东认为,郑煤机的成功一方面依赖于当前煤炭工业整体的好形势,但更重要的是企业领导能够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据新华社郑州7月4日电)
(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