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0月,公司实现降本增效60多亿元,实现利润114亿元,宝钢实现了业界业绩最优的目标。”
11月18日,宝钢“最佳实践者”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当宝钢集团工会主席汪金德在讲话中报出这串数据时,任国友心中溢满了自豪——这位宝钢梅山公司汽运分公司驾驶员,去年听到公司上下都在议论降本增效,就琢磨如何降低油耗:停车3分钟主动熄火、不开空调、早上4时就错峰出车……同样车型,一样任务,他每天能比别人省10升燃油。
在宝钢,像任国友这样在“最佳实践者”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最佳实践者”成千上万,他们能力不一、掌握资源有异,但都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得比昨天更好、比同行更优,最终聚合成推动企业战胜艰难险阻的惊人力量。
据统计,自去年底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以来,宝钢职工自主立题经济技术创新课题5576个,6万多名职工自主参与课题活动,形成专利772项、技术秘密1753项、先进操作法205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6万条,采纳后实现经济效益10多亿元。
“最佳实践者”活动何以有如此能量?它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活动?
应运而生的“共同行动”
汪金德一直称,“最佳实践者”活动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008年下半年,全球钢材价格大幅“跳水”,宝钢也出现了订单严重不足、利润大幅下滑甚至月度亏损的困难和挑战。这在宝钢建厂30年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危机面前,宝钢从成本改善、产品经营、管理变革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应对举措。然而,再好的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在“人”上面。如何才能把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行为取向聚焦到应对危机上来?
“宝钢拥有一支富有主人翁精神的职工队伍,在面临困难的关键时刻,他们就是最基本的依靠力量,这也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经过反复深入的思考,2008年8月,宝钢工会提出开展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活动,倡导广大职工和各级组织在执行计划目标、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中争当“最佳实践者”,努力创造最佳的精神、方法和业绩,管理者则要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通过这一过程,使企业管理更加生动而富有人性化,从而最终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宝钢有着依靠职工办企业的优良传统,职工中不乏”最佳实践者“,只是疏于发现,没有给他们应有的认可和激励。”汪金德强调,“最佳实践者”活动就是要给所有职工搭建释放力量、展示风采的平台,因此它绝不同于评先进,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只要做得比昨天好、比同行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佳实践者”。
将每一位职工都纳入关注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而着眼于创造最佳实践,又使得“最佳实践者”活动从一开始便成为企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余相文是宝钢股份设备部业务管理员,专门负责闲废设备处置,为把废旧设备卖出好价钱,他把各种规格的电缆各截了1米,扒掉表皮后放到天平上称铜芯的重量,由此测算出废旧电缆的含铜量,做到对处置价格心里有数,从而不让每一分回收价值轻易流失。
浦钢公司行车二站综合管理员马剑锋,则从行车保洁后废弃的一副手套、一块抹布、一把拖把上找效益。他将尚未破损的手套、抹布、拖把回收,在工余时间清洗、晾干后再使用。虽然一副手套只要2元钱,一把拖把仅值7.8元,但在他的带动下,站里一年节约费用27780元。
……
当“最佳实践者”活动在2008年9月开始推行后,一批像余相文、马剑锋这样用心干工作的一线职工,很快被推到“最佳实践者”的光荣榜上。
在集团工会召开的首次“最佳实践者”座谈会上,余相文等12位“最佳实践者”讲述了各自做到最佳实践的故事。
现场所有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集团公司总经理何文波当场表示,“最佳实践者”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天文数字的大手笔,但宝钢骄人的业绩报告来自于他们的点点滴滴。会后,何文波连夜写了题为《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基层》的感言,第二天发给公司所有高管,并将“余相文”们的故事写入总经理工作报告,在职代会上大加宣扬。
“余相文”们出名了!随之而来的,则是各基层单位和广大职工对最佳实践者活动更加热烈的响应,以及公司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
中厚板分公司要求各作业区作业长每月主动发现本作业区员工的“最佳实践亮点”;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工会干部联系班组活动,每周一次下到基层班组了解职工最佳实践信息;化工公司发动职工立足岗位制订争创最佳实践者计划、方案、措施,并将其分成班组、作业区和分厂三级实施管理指导……
被赞赏、被认可,就是激励。宝日汽车板厂检验员田方林发现并解决了校验仪表标准溶液消耗量大的问题,被评为企业“最佳实践者”活动的月度冠军,连食堂的师傅都认识她。“我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企业就给了我这么大的鼓励。我很开心、幸福,同时也有压力,还要带动更多的人节能增效。”田方林一脸自豪地说。
“广大职工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进一步激发了创造最佳实践的责任感、使命感,而管理者也更加坚定了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理念。”汪金德说,最佳实践者活动把企业管理与群众活动、企业发展与职工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为进一步形成、完善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的运行机制,今年2月5日,宝钢下发了《关于开展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级管理者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发现“最佳实践者”,以最佳实践搞好工作。
随后,一场宝钢从未有过的各级管理者与一线职工的“亲密接触史”由此开启:无论是迎“三八”,还是纪念“五四”,或是庆“七一”……“最佳实践者”都是会议和活动的主角。半年时间里,全集团有3000多名一线“最佳实践者”为各级管理者“上课”,仅集团领导就先后6次共听取了65名职工最佳实践的故事。
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这项由工会提出的活动,就这样演变成责任主体是各级管理者,实践主体是广大职工,推进主体是各级工会的工作格局,成为了整个宝钢的“共同行动”。
发人之内曜的“蝴蝶效应”
主动攻关,改变了墨盒记忆功能,做到只加墨不用更换墨盒,一台打印机每年可节约开支1100多元;
想方设法使每个钢罐节约米粒大小的涂料,一年下来降低成本50万元,“米粒”做成了“米团”;
对办公区域摆花、厂区垃圾桶设置和厂区绿化养护进行减量、减单价和结构性优化,节省费用240.2万元;
……
随着最佳实践者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这些昔日不被人们看在眼里的“小事”,成了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车间、食堂门口的宣传、光荣榜上,在刊物、报纸、电视台和网络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会议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听到对这些“小事”的介绍。
或许,作为这些“小事”实践主体的一线职工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小打小闹”有多么重大的意义。然而,宝钢管理者却越来越清楚:就是这些“小事”、这种从细微处着眼的“米粒精神”,正对宝钢这个世界500强排名第220位的钢铁巨人产生着不可估量的蝴蝶效应。
集团公司董事长徐乐江说:“宝钢有近13万职工,如果每位职工都处在这样的状态,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截至目前,宝钢共涌现出6700多个最佳实践案例。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组数据则是:今年1~10月,宝钢实现降本增效60多亿元,管理费用同比下降24.8%.
如果说显著的经济效益,是最佳实践者活动给宝钢在市场竞争中带来的优势,那么蕴含在这一活动之中的精神财富、文化价值,则为后危机时代的宝钢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目标注入巨大潜力。
浦钢退管室女职工唐继氢,工作平凡到负责给退休职工寄信、寄工资单,但她却投入全部的热情,每天不厌其烦地核查退休职工经常变动的邮寄地址,为的是确保投出去的信件准确无误,节省每封八角钱的退信费用。
唐继氢是宝钢近13万职工中最普通的一员。对更多像她这样的一线职工来说,“最佳实践”可能只是节省下来一块抹布、一度电、一滴水、一只信封,但在精神层面上,其价值同样可贵。
徐乐江说,“最佳实践者”没有贡献大小之分,倡导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与企业发展共融的主人翁意识。
然而,正是这种精神和意识,激发了职工无尽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点检员卢江海,时时搜索设备上的大小故障,一有空就细细琢磨,探寻解决办法,不到两年时间就取得了31项专利和7项技术秘密;宝钢股份设备部机械设备首席工程师廖礼宝,大胆改变延续了100多年的渣罐铸造传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焊接结构渣罐,每年为企业节省开支1000多万元;宝钢研究院炼铁新技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胡德生反复实验,打破“艾维尔沟煤配入量不能大于10%”的业界定论,大大提高了配比水平,使铁水成本每吨降低了400元……
据统计,宝钢股份去年获得的1000多项专利中,有36.2%是一线职工创造的,而个人发明在10项以上的就有数百人。
“激发职工蕴藏的、内在的、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为各级管理者的基本职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刘国胜说,鲁迅先生一直倡导“发国人之内曜”,即焕发人民内在的光辉,让中国真正站起来。宝钢要发展,同样必须“发宝钢人之内曜”。
事实上,在宝钢,最佳实践者活动不仅在改变职工,更在改变管理者。
“现在,各级管理者向上级汇报工作时,都会讲‘最佳实践者’的故事。”特殊钢事业部党委书记李世平说,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成了基层管理者热衷的管理行为,大家都以发现、培育、宣传更多、更有典型意义的“最佳实践者”为荣。
梅山公司工会主席林怀平则为刚刚统计出来的“宝钢管理者问卷”调查数据兴奋——连续数年低迷的管理者作风、评价数据,今年有了明显提升,如“认为管理者经常下基层的”,去年为38.8%,今年上升到53.16%;认为干部为良好以上的达78.7%,比去年高了7个百分点。“受危机影响,职工收入相对去年有所下降,但大家对企业的认可度却提高了,最佳实践者活动给我们这些管理者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管理者要更多地到基层、下现场接触群众、了解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思维、管理方式、工作作风不自觉地改变了,干群关系也更融洽。”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代德深有体会地说,不再板着面孔,把更多的掌声和微笑给职工,矛盾反而少了很多,队伍更好带。
以人为本的“自为”飞跃
坚持在废弃汤道砖中捡出吸铁盘无法清理的冷钢渣,每月竟然捡出约5吨,年创造价值达60万元——特钢事业部炼钢厂配料员张卫华由此成为宝钢集团推出的第一批最佳实践者。这让张卫华颇为自豪,但他更在意的却是厂里推广了自己的做法,并据此修改了《炼钢厂废弃物回收利用与处置管理办法》。
原来,特钢事业部建立了“最佳实践者人物与案例库”,并实行“最佳实践者成果固化情况跟踪制度”。截至目前,已固化成果127项,固化率达23%,张卫华废汤道砖中拾“宝”的做法即是其中之一。
在宝钢,像这样将最佳实践加以总结、梳理并进行固化、推广,形成新的标准、方法、制度,进而改善管理流程,构建起职工的知识技术共创共享平台,已成为各级管理者深化最佳实践者活动的共同选择。
随着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管理变革顺利实施,目前,宝钢生产经营秩序安全、平稳、顺行,市场份额也得到回升和扩大。在即将走过2009这个“不确定”的年份之际,如何实现最佳实践者活动从自发到自为的飞跃,使之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摆在了宝钢人面前。
“应对危机只是暂时的,企业发展却是永恒的话题。”徐乐江表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后危机时代乃至更远的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好,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人文关怀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欲望,从而丰富劳动内容、提升劳动效率,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为此,徐乐江明确提出,不仅要倡导、鼓励职工成为最佳实践者,管理者更要进行最佳管理实践,“形成一个让员工实现最佳实践的环境,是管理者第一位的职责”。
“最佳实践者活动既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措施,又是职工发展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们要避免‘一阵风’,不要危机一过,这个活动就偃旗息鼓了。”刘国胜强调,首先要把最佳实践的成果留下来,其次要把最佳实践者活动本身留下来,建立起长效机制。
目前,宝钢上下对最佳实践者活动基本上达成了“两全”的共识,即不受岗位限制,可以全面覆盖;不像先进评选受人数限制,可以在全员范围体现,关键是要真正内化为日常管理行为,融入企业管理体系。
“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应该重视一线职工的作用,但进一步深化必须从个人向团队、组织延伸,从生产、操作岗位向科研、营销岗位延伸。”在不锈钢事业部党委书记朱义明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品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团队的、组织的最佳实践相对个人实践来说更为重要。
如何深化最佳实践者活动,并以一线职工最佳实践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宝钢各个层面已经行动起来,如开始探索促进管理者创造最佳管理实践的制度设计,包括将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纳入管理者业绩考核,评选最佳管理实践等;同时还明确,发现、培养、宣传班组、车间等团队最佳实践,将纳入明年深化活动的重点。
“但无论怎样发展、延伸,最佳实践者活动以人为本的初衷不会改变,那就是让职工做主人,让所有职工都成为‘最佳实践者’。”汪金德说。
至此,记者不由想起欧洲管理大师马利克的观点——“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不应当是如何让天才做出惊人的业绩,而应当是如何让普通人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
这,或许正是最佳实践者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 (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