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5720工厂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处处长
立志航修报国 坚定自主创新 ——黄卫华申报“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事迹材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工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工厂,是我军新型航空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基地。黄卫华同志作为工厂科技创新的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勇于攻关、开拓进取、善于管理,在工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修、造、研、改、训”一体化的新一代技术创新集成体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卫华,男,汉族,1973年7月生,1997年6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在工厂加快新装备修理能力建设,急需科技人才之际,黄卫华应聘进厂,经过十余年的锻炼,通过自己超越常规的勤奋努力,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工厂科技领先的中坚力量。现担任工厂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处处长、研究所副所长、科技创新办公室副主任,是政协芜湖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黄卫华在工厂“从优秀奔向卓越”的进程中,始终牢记“学海无涯”,持之以恒地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先进学、向同事学,实现了个人理想追求与我军装备技术保障事业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在车间技术员岗位还是在技术管理领导岗位,他都竭力推崇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视为装备保障的第一生命。他参与主持开展的“XX型飞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修理能力建设”该项目开创了国内航空修理事业的先河;参与组织实施的“XX飞机自主大修工程”正在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XX飞机自主特检工程”获总装备部颁发的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卫华同志以成为综合型、知识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拓宽知识面、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积极学习管理知识。他十分注重知识更新,利用业余时间复习、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硕士,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他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先后在《装备保障企业》、《航空修理》以及各类研讨会上发表《新时期航空装备基地级修理保障能力建设研究》等科技和管理论文十余篇。2007年4月,他在《装备环境工程》第4卷第2期上发表的《典型飞机内腔结构腐蚀原因分析及防腐改进》在航空工业系统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丰硕的技术创新成果 工厂领导看到黄卫华进厂后敢吃苦、肯钻研,就赋予了他带领技术团队承担新装备修理技术研发的光荣任务。在某引进新装备的修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对外合作受阻、技术资料受到外方的封锁。为了彻底摆脱该装备修理线建设受制于人的局面,黄卫华经过深入研究、思考及充分论证,决定采用技术摸底和联合攻关的方式,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技术文件编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修线建设工作。2006年8月,在对工厂现有新装备修理能力和国内测绘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领导和核心作用,组织进行了多次研讨和论证活动,制定了《XXXXX自主大修技术摸底方案》,方案从开展该型装备自主大修技术摸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入手,明确了新装备自主大修技术摸底的图样测绘目标、技术文件编制目标、技术摸底的主要内容及科研攻关计划、起落装置测绘等十一项关键技术难点及解决途径,并对自主测绘存在的风险性、国内各方支撑条件进行了论述。该方案于10月通过部机关评审,得到了中航601所、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所等与会评审专家一致称赞和高度评价。评审后,黄卫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各项试修准备的组织工作中。目前,该装备的修理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技术创新之举已成为空军航空修理史上的里程碑。 在他统筹、策划工厂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以来,工厂先后完成了多型飞机的修理能力建设工作,为克服同一时期试修机型多、技术难度大、人员紧缺等困难,该同志从绩效管理入手,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积极性,试修技术准备工作严格按上级机关的要求节点和工厂计划开展,试修方案屡屡顺利通过机关评审。 为完成XX装备自主特检工作,黄卫华同志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面广的优势,排除困难、积极实践,亲自带队到科研院所、工业部门和部队等单位调研,组织完成了《XX装备自主特检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特检技术指令、技术文件与管理性文件的编制和下发,同时结合特检工作的实际,组织人员及时对技术工艺文件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使文件的配套、协调和完整性不断提高,满足了批量特检任务需求。特检工作过程中,他一直坚持深入试修现场,与技术、操作人员一起潜心研究技术难题,探讨解决方案,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指挥、协调工作;为了确保试修质量,始终站在试修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试修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装备试修工作中,确保了XX装备高质量的试修工作。创造了较大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努力打造学习型团队,持续追求卓越绩效 工厂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他所领导的技术团队首当其冲,黄卫华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团队成员要争当学习型、知识型员工,提出“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的理念,以此提升团队的竞争力与活力。“创建”带动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工厂自主形成“修、造、研、改、训”的新一代技术创新集成体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工厂聘任的厂级培训师,黄卫华在注重加强个人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的更新,特别是对航空技术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利用集中学习培训的机会及时传授给大家。在深入开展对外技术合作过程中,他始终将利用外部力量开展团队学习作为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法加强员工学习培训。2007年,工厂聘请五位两院院士作为工厂高级技术顾问,黄卫华同志多次与院士沟通,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交流培训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打造创建学习型团队过程中,黄卫华同志坚持倡导创新是卓越源头的理念,鼓励“学习中创新、创新中学习”,通过创新活动培养自身的多方面专业知识和研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他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研究工作中,在研究中手把手带教,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2007年,技术处(研究所)团队获得空军装备部“空军航空装备质量安全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这也是对在黄卫华带领下的这个技术团队追求卓越的肯定与鼓励。
三、技术管理求新求变,为工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工厂科研团队的领头人,黄卫华不仅具备了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锻炼出高超的管理艺术。在管理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勇担责任,敢挑重担,积极求索,潜心钻研,为此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他还根据军品生产的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创新,善于求变,致力于改进工厂技术管理模式,开展流程重组,使工厂的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稳步前进。 2006年工厂技术处、研究所合署办公以后,他以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抓好各项修理工作重点的同时,大力加强技术基础管理工作,使技术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该同志在充分考虑工厂技术处人员工作性质和办公条件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编写了“技术处辅助管理工具”软件,将技术处的各项技术、质量管理活动通过该软件进行管理,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由于黄卫华在提升各型装备修理能力、优化技术流程、成立专门机构管理科技创新工作、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开展民航适航认证准备等技术管理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工厂技术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先后荣获了“军队装备保障企业劳动模范”、空军装备部“科技先进个人”,芜湖市“劳动模范”、“首届芜湖青年创新创业新锐人物”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