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高级船长
学习创新的蓝领专家 ——记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戴自国
戴自国是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总船长。他将航道疏浚视为自己的事业,工作了28年顽强地自学了28年,将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丰富的知识串起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节点:小改小革无数,被同事们誉为我们身边的“许振超”;屡创疏浚新高,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勇于探索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耙吸挖泥船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为疏浚智能化监控集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断的学习创新,使自己由一名普通中专生成为既掌握高超疏浚技能的船长,又拥有国家“高级船长”资格证书的蓝领专家。 1981年,年仅18岁的他从上海航道学校船舶驾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公司工作。勤奋好学,不懂就问,使他很快就成为一名拖轮驾驶。 1984年初,由于企业发展需要,戴自国调到公司当时唯一的一艘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航浚1003轮担任实习三副。撑的船大了,对他来讲,意味着工作要求更高尤其是疏浚施工就得从头学起。为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戴自国上班时总是全神贯注,耙起、耙落……,认真琢磨每一个施工操作要领;一下班就把别人用来休闲娱乐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躲在房间里读书、做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底他顺利地考出了1600总吨以上三副“派司”。正因为肯钻研、技术好,随后他担任了二副、大副等职。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1999年6月,戴自国升任为航浚1003轮船长。此时,公司正面临着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因施工船舶的结构明显不适应市场,造成公司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经济效益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可是强烈的发展欲望驱使公司决策层痛下决心――买船,以调整船舶结构配置来增强企业活力、赢得市场的战略目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戴自国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航浚1003轮的主力船作用发挥出来,非干点名堂出来不可。但就在他的任命书下达的同时,公司决定从航浚1003轮抽调一批同志去新船充当技术骨干,这意味着其技术力量将大幅度削弱。然而戴自国顾全大局、二话不说送走了不少优秀的技术骨干,同时迎来了许多“新手”。他亲自编写培训大纲,利用每天早晚两头的时间,以船舶为“课堂”,对“新手”进行强化训练,全船掀起了传作风、教技术、学本领的热潮,当年就完成产值1360万元,顺利渡过了人员调整后的“磨合期”。 2000年,航浚1003轮在戴自国的带领下,新老结合、同舟共济、转战南北,在外施工近十个月,共疏浚土方231.63万m3,创产值1574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23%。为表彰他们在打好企业翻身仗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航浚1003轮被荣记“局集体二等功”。翌年“五一”前夕,戴自国被授予“宁波市2000年度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进入新世纪,船舶大型化、港口深水化日益成为发展趋势,这对公司和属于小耙的航浚1003轮来说,如何去适应市场变化,扬长避短,变小为“大”,都是无法回避的挑战。然而那几年,航浚1003轮的施工能力却越来越强,完成工程项目一年比一年多,年年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创造出了多项领先国内同类船舶的工作效率。2004年,戴自国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秘诀何在?戴自国的回答还是那区区两个字“学习”,靠学习来创新。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在温州七里港航道疏浚施工时,戴自国针对温州港潮差大的特点,靠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率先在系统内部运用挖泥定深定位系统和潮汐遥报仪,工程实际工期比合同工期提前30余天,为公司赢得了信誉和效益。 无数次精彩的成功案例,使戴自国在疏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在辽宁营口鲅鱼圈航道开挖中,遇到了大量的硬质砂。工期日益临近,局项目部把这块“硬骨头”交给了戴自国。那几天,他是饭不想、茶不思,带领技术骨干针对具体困难,积极商讨对策,从改进耙齿入手。在耙头耐磨块上焊上“刀”形耙齿,形成了“切削刀”的效果,施工效率达到了1万m3/天。在其它疏浚设备能力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开挖了近100万m3的硬质砂,不仅保证了施工进度,也赢得了业主的赞叹。 高新技术向传统行业渗透,传统行业借助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主流,疏浚业发展也不例外。 2002年,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耙吸挖泥船计算机辅助疏浚决策系统”在航浚1003轮上实施。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戴自国根据自己多年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对系统的开发成功、实现挖泥船作业监测信息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抓住研发人员在船上工作的机会,对计算机辅助疏浚决策系统的每项功能都进行试操作,不懂马上问,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掌握了这套系统的应用,保证了该系统在没有开发人员“保驾”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从2003年1月投入试运行后,戴自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又提出了不少完善意见。由于应用了该系统,航浚1003轮施工效率平均提高了10%—20%,同时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品牌。使这条有着25年船龄的老船“青春焕发”,一跃成为国内同类船中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船,其所建立的实时施工参数与挖掘土质的关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初,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荣获中交集团科技特等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戴自国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带出了一个善于学习创新的团队——航浚4012轮,一艘高效的施工船舶。 航浚4012轮是公司投资1.5亿元于2006年11月建造出厂的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疏浚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技术。船一出厂,就承担起江苏连云港航道疏浚工程的施工任务。针对人员新、业务技术生疏的情况,作为一船之长的戴自国,从抓全员学习入手,大到疏浚设备的操作,小到微波炉的使用程序,一个也不漏。在短短的20天内,绝大部分员工就达到了规范操作的要求,进入正常的三班制作业。随后,他又着手制定创建学习型船舶计划,行之有效的学习措施使这支新组建的团队迅速地成熟起来。日产量不断刷新,施工进度遥遥领先,而且挖出来的航道平整度要比其他施工船舶高,由此引来了当地媒体的竞相采访。当各级领导看到情融向上的和谐氛围,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有条不紊的规范管理都向戴船长翘起了大拇指,给予高度赞扬。 在高质量、高水准地圆满完成首项施工任务后,去年5月19日,戴自国率领航浚4012轮参与了宁波—舟山港虾峙门口外航道整治S1标段施工,该工程属国内首条深水航道新开挖项目,需将20公里的原始航道挖深到—22.5米,让30万吨级以上的货船不用候潮或下载而能直接进港,其意义非同寻常。施工中,戴自国和他的团队将创建学习型船舶与施工管理有机融合,不仅大胆创新,改进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转变设备维修保养的理念,由原来的定期维修逐步转变为定期维修与视情维修相结合,使船舶设备的运行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时间利用率达到97%以上,施工效率达到了2287.9方/小时,取得了连续高产的好成绩,以提前5个月完成该工程的佳绩,再次创造出了领先国内同类船舶的工作效率。也就在这同一施工区域,该工程的另一半是由南方的某家疏浚公司承接,他们投入的是一艘外国造的,比航浚4012轮大三倍的挖泥船。但双方经过多次博弈,无论是工程进度,还是施工质量均为航浚4012轮取胜。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戴自国如是说。其实,他的技能,他的知识,他的经验,都随着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团队共享,成为推动团队整体实力提高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