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厦门推出“人才再加工”模式 |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10-10 (阅读次数:
)
|
|
焦点关注:厦门推出“人才再加工”模式
尽管有些问题还需要及时解决并有待企业认同,但“职业见习+人才派遣”的实行,毕竟使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所缓解—— 厦门籍生源毕业后,未就业的可报名参加职业见习。在职业见习的6~12个月内,由政府按厦门市最低工资标准补助生活费,并为毕业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政府对提供岗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150元/人·月)。这是由福建省厦门市人事、劳动、财政等部门牵头,联系用人单位推出的职业见习制度。 经过实践,这一制度受到毕业生的欢迎,不少毕业生见习结束即被录用,从而实现了就业。有的即使没被录用,也增加了实践经验,提升了就业能力。 作为毕业生“人才再加工”的一种模式,职业见习制度已经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范畴。一年时间,厦门市人事部门共发布了8期职业见习信息,共有137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843个职位。 据了解,去年福建省国家计划招收的大中专毕业生约15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万人,总量比往年有大幅增长,加上历年累积下来的未就业毕业生,2006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超过11万人,就业压力很大。而厦门推出职业见习制度后,该市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缓解。 不仅如此,作为毕业生“人才再加工”的另外一种模式,福建省厦门市人才派遣用工改革也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据了解,从今年起,福建海峡人才派遣公司利用“人才派遣”这一用人方式,并结合“职业见习”,力图破解毕业生所学与企业所需脱节的问题。目前,已有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成为该公司的派遣人才,已推荐了1300多名毕业生到企业上岗见习。 据介绍,“职业见习+人才派遣”的“人才再加工”模式,是先根据企业的需求,挑选对口专业、素质不错的毕业生签订派遣储备协议,让毕业生先见习,企业和毕业生进行双选,最后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届时,毕业生和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再由派遣公司把毕业生“租”给企业,派遣公司为毕业生办理人事、工资、社保等方面的关系,并负责维权。毕业生在企业见习后,企业如不满意,则可将毕业生退回派遣公司,由公司另外派遣岗位。 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记者,现在企业最需要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人,而应届毕业生恰恰欠缺的就是较强的动手能力。现在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企业提供见习岗位,让待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工作经验,这一方法值得推广。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尽管福建省人事厅下发的《福建省省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可获得政府有关部门为基地投入的公共财政补贴。但一些企业对建立见习基地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认为这样一来会增加企业成本。有的企业还认为,毕业生见习半年就走,不好管理,因而不愿提供见习岗位。 对此,有关部门认为,由于企业对这种“人才再加工”的模式感到陌生,因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并不断加以改进,以获得企业的认同。 另外,有专家还担心,这种“人才再加工”的模式,其费用都由政府来承担,企业只需要提供岗位,会不会变成企业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温床”?因此,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劳动监管部门需及早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XJ
|
上一篇:福建龙岩市各级工会帮助农民工重建家园纪实 下一篇:福建莆田工会向农民工送文化重长效 |
|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
相关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