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袁敬华、宋文新不久前都对“新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抬头表示忧虑。宋文新代表说,绝大部分学生辍学的原因不是贫困,而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感到升学无望,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这些孩子年龄比较小,文化程度低,过早流失到社会上,很令人担忧。 不知道两位代表对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不愿读书的原因还有怎样的分析,但据笔者了解,造成农村学生厌学,不仅有学生主观的原因,比如他们认为升学无望,还有客观原因,是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带来了这样的后果。 笔者2006年5月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调研时了解到,那里农村学生厌学现象也比较普遍,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校教学质量比较差。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偏僻山区的学校,多少年都是那几个教师,有的学校,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始终面对着那一两张面孔。那些老师虽然敬业,但水平有限,又没有机会出来进修,你让孩子哪来那么多的学习兴趣? 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学水平差,但教学水平差,人们不能把账算到老师头上。以笔者之见,体制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资制度的问题。现行的工资制度总体上是向城市倾斜的,基本上是城市越大、工作条件越好工资越高,越是边远偏僻、条件恶劣的地方,工资越低。虽然大城市人才需求大和消费水平高都是工资高的理由,但在教育领域,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对师资的需求是同等的;从对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应予补偿的角度看,乡村教师的工资本应高于城市教师,但现行工资制度使优质师资只集中于城市,而农村师资则每况愈下。改革现有的教师工资制度,引导优质师资流向农村学校,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使在学校学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应是改变农村学生厌学的一个治本之策。 二是编制制度。原有体制下教师中乡镇、县财政供养,落后地区财政困难,对编制严加控制有其不得已的理由。现在由县以上财政供养,虽然农村综合改革中国家对编制控制的要求也很严,但为了增强农村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应当对教育系统的编制给予总量控制、适当宽松的政策。一定要让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够流动,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一定要流动起来,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到那里工作,让那里的孩子呼吸到外边世界的新鲜空气。 三是师资配置和使用制度。现在许多地方都采取城乡教师轮换制度,这样的改革是积极有益的。以笔者之见,对偏远地方的学校来说,轮换的力度应当更大、更彻底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可送出去培训,不合适当教师的则应坚决另作安排。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实行城市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有几年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政策,类似这样的政策措施对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也有促进作用,应予推广。 此外,城市地区也应当努力为农民工的培训提供条件和优惠政策。农村孩子小小年纪就到城市打工,孩子进了城,城市有关部门应想方设法把他们聚集起来给予培训。城市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劳动力培训机构给这样的孩子提供培训。比如说,可以用提供助学贷款的方式让孩子先接受培训,等他们找到工作、拿到工资以后再逐步归还。同时也应以优惠政策鼓励用工单位与培训机构密切合作,比如说以企业出资定向培养等方式给予培训。城市政府努力让过早辍学打工的农村孩子得到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孩子补上职业教育的课,不仅是国家应该给予农民子女的补偿,也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