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构建高效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构建高效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4-3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表彰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了。这是我国农技推广事业中一件大事,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还比较低,仅相当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强,科技进步还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必须要有一个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另外,要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能力。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力量,适应农民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推进农民科技书屋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有具体行动,要有落实措施。农业部制订了现代农业“十大行动”方案,每个行动都体现着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和保障。各地应按照这个思路,形成当地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扎扎实实地安排和部署好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各项工作。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做到“实际、实用、实效”,要突破关键环节,抓出亮点,抓出特色。切忌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各级农业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强化服务意识,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要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支撑方面,创造良好条件,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当前要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共同完成历史赋予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培育中小企业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下一篇:“美国是农业大国”对中国的警示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