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20多年的时间,深圳会从一个小渔村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之城,东莞会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现在首屈一指的制造之城,而同样长的时间,位于中西部地带的外围城市却仍然在“靠天吃饭”?
长珠角力
改革开放后大多数有所成就的城市,大都包含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制度创新和完善;二是地利、人和,好的时运。
十几年的发展,珠三角的经济增长一直领先于长三角,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珠三角靠近中国香港,最初的发展动力来自于香港地区涌入的资金。在当时紧缺经济时代,靠资本的推动,珠三角的电子、医药、建材等行业迅速成长起来。到2003年底,珠三角的彩电产量占全国1/2,家用电冰箱产量占1/3,纺织业居全国第二。
与此同时,珠三角在发展上的瓶颈问题也开始显现:首先是缺乏真正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核心技术和专业化人才。珠三角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来一补”的外来加工业务,而忽视了对技术和人才的培养和积累。
此外,由于受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制约了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延展性。随着内地经济的持续发展,珠三角起家时的“地缘和血缘经济”逐渐被市场因素所取代,甚至一些厂商出现了异地搬迁的现象。
珠三角的“软环境”欠缺已经影响到投资者的热情。资料显示,整体投资环境东南沿海地区,全都被列为C及D级。深圳、福州、东莞、汕头这些台商的重点投资地区,都在评比最差的D级当中。而长三角的半数成员城市的整体投资环境被评为A级。珠三角的IT产业北移并非没有源头。
京津携手
2001年10月,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主持完成了“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其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
其实无论从地理优势、人才、技术等城市发展的软硬件建设上,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都无法与京津经济带比肩。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中,北京和天津却一直难以携手发展。
最初是钢铁、化工同构问题,现在是汽车、电子产业的趋同问题。这种情况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则相对好得多,“一城一业、一镇一品”的区域分工使区域内的竞争不仅降到最低,而且容易产生规模效应。
2004年京津离散这种情况出现好转的迹象。9月5日,从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传出消息:在三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批大型企业将在“科技新干线”两侧形成跨地区的产业链。京津塘“科技新干线”经济带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轴线,西起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河北省廊坊市向东延伸至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周良洛认为京津塘“科技新干线”的落实从表面上看是京津塘三地加强了合作共赢的机制,大企业突破了行政区划界线,实际上是对京津塘三地市场壁垒的彻底打破和消除,为各自城市利益着想的思维今后将彻底转变为整个经济带发展的思维。
据了解,像一汽丰田、汉王科技等均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或廊坊,而将销售或公司总部设在北京,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成本支出,提高综合竞争力,还能利用北京市场强大的覆盖作用,将行销渠道铺到全国。
北京市政府的官员透露,第二条京津塘高速公路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产业集群
上海产业集群与苏州的不同之处在于,上海的集群组成企业多是在业内享有一定地位的国际企业或跨国公司。在总投资金额超过80亿美元的上海化工区,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均有重点项目在这里落户。而规划2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则有中芯国际、英特尔、华虹NEC等8家投资过亿美元的国际知名企业。
苏州则是配套。目前在苏州生产的小屏幕液晶显示器、电脑摄像探头、鼠标等产品已占据世界市场30%的份额;在苏州投资IT产业的泄ㄍ迤笠刀啻?00多家,除了芯片之外,其他所有的IT零配件都能在苏州生产和配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宣晓伟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一群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并不只是地理上的互相接近,更为关键的是互相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即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分析绍兴产业集群现象时,经济学家钟朋荣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有利于节省交易的成本,激发竞争意识;有利于治理“信用缺失症”;能使某区域成为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钟朋荣认为要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应当从产业集群抓起。
谁会成为西部第四极力量
从2000年起,类似于“谁是西部经济轴心”的话题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尽管重庆已经成为直辖市,但面对西安、成都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还是难以判定谁将是西部经济带的核心城市。
2003年8月,中科院“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组”历时三年的“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方案前期研究”表明,以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大城市为依托、具有密切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都市经济区是经济全球化下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研究认为:应该大力培育西安、成都和重庆三大都市经济区,以此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2004年,这三个西部重要发展城市相继完成了各自的2020年远景规划。按照远景规划中对城市的定位描述,重庆定位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成都定位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西安则定位为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西部及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从三城市定位中仍然很难分析出谁会是西部经济的轴心。虽然重庆多年来在城市竞争力的排名中一直位于成都、西安之前,但西安收编咸阳,成都扩军双流,都显现出欲图有所成就的“野心”。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秘书长陈耀认为,这场竞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存在。
中国龙和印度象
看上去,中国经济走在了印度的前面,实际上,中印两国各有优势,而关于中印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也日益深入>>阅读全文
中韩:变化中的机会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韩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巨大的调整,给自己和中国都带来了不同的变化和机会>>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