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全国创争在行动>信息与动态>文章内容
在废墟上托起生命的方舟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评论员 发布时间:2008-05-21 (阅读次数:

                     在废墟上托起生命的方舟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抢救,早一秒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晚一秒就多一分死的危险。四川汶川大地震的10个日日夜夜,在异常艰辛的生死营救中,党和政府始终牵挂地震中受伤的灾区群众。“要全力抢救伤员生命、医治群众病痛”。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全体救援人员的坚定信念。
  汶川大地震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均为历史罕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没有放弃营救幸存者的努力,同时也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对伤员的救治。截至5月20日18时,汶川大地震受伤者已达247645人。几十万灾区群众正在忍受伤痛的煎熬,流逝的分分秒秒,都是对生命希望的呼唤,是对白衣战士的考验,是对我们救援能力的见证。  

  生命高于一切。我们看到,十几万大军奋不顾身地从废墟里抢救生命,数万名医务工作者火速开赴抗震救灾一线,参与抢救生命的接力。10天来,全国医疗卫生战线的救援人员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驰援四川,组成了一支覆盖灾区每个县乡的医疗救援队伍,打响了一场与死神抗争的战斗。

  面对灾区群众生命的呼唤,医疗救援人员将生死置之度外,不畏艰险,不顾疲劳,为生命抗争,与死神赛跑。在气壮山河的举国大救援中,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大地上,白衣战士以巨大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呈现了崇高的精神力量,庄严阐释了“救死扶伤”职业信仰,生动见证了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目前,灾区医疗机构的负荷很重,其中不少受伤群众伤势严重,救治伤员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医疗救援人员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全力治疗受伤者,挽救更多生命;尽力医治群众病痛,确保灾后无大疫,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更是千方百计将地震损失降到最低的必然要求。

  繁重的任务和挑战,要求我们加强对医疗救护队伍的组织协调,尽最大努力救治幸存者;要求我们切实保障灾区医疗急救物资供应,尽最大努力满足救治工作需要;要求我们统筹安排,及时将部分能够安全转移的伤员送往外省市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救治;要求我们采取对口支援的办法,充实防疫专业力量,切实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尤其要重视饮水和食品安全,严防灾区传染病流行。

  灾难,考验着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精神意志,也标注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境界和人性尺度。我们为顽强的灾区人民祝福,向伟大的白衣战士致敬,愿抗灾军民和白衣战士们在废墟上托起生命的方舟!
 
(TL)


上一篇:人民日报:时代召唤创新创业创优人才   下一篇:《爱的奉献》活动胡锦涛给予热情鼓励并发出号召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关于举办“中国职工学习论坛”(07-07)
·《中国职工学习论坛》的预备通(05-26)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04-24)
·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启动(03-30)
·中国职工创新学习宣言(07-17)
·学习,在创新中飞扬激情(07-17)
·专家型工人的一面旗帜(07-24)
·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电视电话会(09-07)
·关于举办“中国职工学习论坛”(07-06)
·孙春兰在重庆调研(04-17)
·学习标兵 星光闪烁(07-17)
·全国创争活动知识竞赛试题参考(04-26)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