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全国创争在行动>信息与动态>文章内容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来源:求是 作者:刘延东 发布时间:2008-09-16 (阅读次数:
新中国成立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伟大进步和辉煌成就,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提高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自觉性

    党的十七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我国科技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我国科技发展走什么样的路、如何走,什么是创新型国家、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个基本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充分肯定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二是指明了科技工作的努力方向,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三是确定了自主创新的战略定位,突出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四是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的重点,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纲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五是对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法制保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六是明确了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改革与发展、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战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坚持高举旗帜,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创新之举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作为一面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引领我国科技战线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旗帜;作为一条道路,包含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鲜明要求,为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蕴含了我们党关于科技事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凝结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实践成果,为科技事业更好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价值观,在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创造非凡业绩,实现人生理想。

    第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技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认真学习、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科技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健全实现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支撑和引领。

    第三,深化对创新型国家科学内涵的认识,科学谋划部署科技工作。我们要建设的创新型国家,应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国家,应是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创新环境好、创新制度完善、创新人才辈出的国家。要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努力做到创新能力强,切实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努力做到创新效益高,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体系和科学知识传播体系,使创新成果产生多方面的效益,惠及社会与人民;要努力做到创新环境好,进一步创造诚信合作、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有序的竞争环境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形成激励创新、支持创业、保护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要努力做到创新制度完善,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进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体制机制、法律政策和制度体系;要努力做到创新人才辈出,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国际一流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形成宏大的创新创业队伍。

    第四,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思想的新解放和改革的新突破,实现科技工作的新发展。解放思想是科技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我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成就、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结果。实现科技事业的更大跨越,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要树立世界眼光,放眼科技前沿,科学思维,大胆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锐气,努力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创新,永葆科技事业的生机与活力。

    二、总结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形势,增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科学的春天30周年,明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回顾和总结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了第一个科技12年发展规划,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干劲和热情,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大大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军思想,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制定了《科技纲要》,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重点、重大专项和政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建成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成长起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可以说,中国能够在世界上树立起今天这样的大国地位,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科技的成就。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更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正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形势越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在充分看到发展有利条件的同时,保持清醒,着眼大局,坚定决心,知难而进。

    站在新的起点上的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审视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积极应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妥善解决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出现的新课题新矛盾,都要求科技工作打开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第一,从世界科技竞争的形势看,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对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融合明显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技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许多大国都把推动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2006年启动了《竞争力计划》,欧盟提出《里斯本战略》,日本提出《“创新25”科技长期战略方针》。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也在实施赶超战略。综合世界各国对科技发展的部署来看,重点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未来有望推动新一轮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前沿技术;二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区域的相关研究;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研究。面对科技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焦点的现实,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两个没有变”的现实,决定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对提高科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低,还有几千万城乡贫困人口。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只有2000多美元,处在世界100位之后。在农业、工业、流通等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劳动生产率还较低。现在我们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人口增加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还要占用一部分土地,非农业用水也越来越多。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难度很大,对改良农业品种、推广适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改变这种情况,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科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科技的贡献率必须提高到60%。

    第三,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对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关键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持续地推进这“五化”,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比如,在工业化方面,关键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化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使得工业化进程发生质的突变。我们不能再走工业化初期那种高消耗、低技术水平和以仿制为主的路子,需要研发和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在信息化方面,我国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迎来的,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后发优势,给我们提升工业化水平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目前,我国很多信息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这要求我们在信息领域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确保在安全、自主的条件下推进信息化进程。在城镇化方面,我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世界罕见。城镇化对科技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要有支撑硬环境建设的工程、建筑等技术,也要有支撑软环境建设的信息、交通、环保、医疗、公共安全等技术服务,还要有保持城镇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兴技术。在市场化方面,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环境,必须有现代科技手段作支撑。以世界金融市场为例,全球每天巨大的外汇交易量必须有通畅的网络交易平台作支撑,有先进的监控技术来确保交易安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方面的科技需求必将越来越多。在国际化方面,对外开放既要重“量”,更应重“质”。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就不能平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不能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必须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引进智力和人才,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四,从我国发展的现实矛盾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对依靠科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由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使资源难以支撑,供求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要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已就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瓶颈问题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完成这个目标难度很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路在科技,科技的希望就寄托在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身上。

    第五,从科技领域的现状看,我国科技发展自身存在一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加快科技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科技领先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基础条件、科技投入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近几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增幅较大,年均超过20%,但仍然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9%,低于世界平均1.6%和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科技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问题集中反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一些重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靠进口,出口商品相当数量是中低技术产品和贴牌产品。目前,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大都低于30%。实践证明,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关键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就难以产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必须着力改变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用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用科技引领产业优化升级,用科技提高国家竞争力,用科技创造人民美好生活。这是时代赋予科技的光荣使命。

    三、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科技纲要》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科技工作的各项部署和任务,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主线,摆在科技工作的首位,以实施《科技纲要》作为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落实《科技纲要》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加快组织实施重大专项。重大专项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国家科技项目,是实施《科技纲要》的重中之重。要抓紧组织实施,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等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确保各个专项高质量如期完成。要通过实施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形成一批战略产品,培养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锻炼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解决重大社会公益科技问题。要加强能源资源开发与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重大装备制造、农业增产、节能减排、重大疾病防治、防灾减灾等领域的重点科技项目攻关,争取早日见到成效。

    (三)切实加强重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超前部署和落实一批重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稳定支持并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特别是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新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建立共享机制,大幅度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四)深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要以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要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的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完善金融、税收支持政策和产业政策,加快构建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完善科研院所改革创新政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设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五)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只有在人才上占有优势,才能在科技创新上占据主动权。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突出任务。通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等途径,凝聚杰出人才,培养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注重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坚持德才兼备,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地选拔使用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老一辈科学家要发挥指路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成长成才。要尊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保障。要充满感情地关心爱护人才,全力支持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

    (六)扩大科技对外交流合作。要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积极、主动、平等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争取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通过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重大项目合作、交流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的国际合作水平。

    四、凝聚和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繁重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举全国之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科技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衡量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标准,作为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确保中央的科技部署落到实处。要提高指导科技工作的水平,完善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涉及科技方面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发展规律,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增强服务科技事业发展的意识和本领。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地方、社会特别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科技纲要》颁布以来,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在增加投入的同时,更要用好投入。对科技经费的使用,要充分评估论证,加强监督管理。每一个科技项目、每一笔科技投入,都要精打细算,科学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用。

    第二,科技界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在自主创新中走在前列。宏伟的事业孕育了优良的传统,光辉的历程承载着崇高的精神。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拼搏奋斗中,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一流的业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热爱祖国、自觉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精神,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科技界要发扬传统,再接再厉,努力成为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全社会科学风尚的引领者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践行者。要尊重科学实践,尊重学术自由,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加强科技道德和学风建设,坚持诚信治学,倡导互助合作、良性竞争,反对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使科学的道德规范内化为科技界的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形成和谐的学术生态。要坚持锐意进取,坚忍不拔,甘于奉献,有一种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的境界,通过长期扎实的付出,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第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要充分发挥科技思想库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优秀科技专家,有着精英荟萃、智力密集的人才优势,有着跨学科、跨部门、高水平的合作优势。要把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课题,围绕科技创新进步的重大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前瞻性思考,为国家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出真知灼见。当前科技界要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地震的监测预报,提高科学预测和防灾减灾的水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依靠科技支撑,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灾救险、恢复重建的效率和效果。要加强对各类灾害形成规律、致灾机理和防范对策的研究,加强对各种灾害多发地带经济结构和城镇布局的研究,加强对民用建筑和重大基础设施抗灾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参与编制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加快研发和推广防灾减灾技术,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和技能,用科学和理性的力量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

    第四,全社会要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理念,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精神,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广泛宣传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让科学家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让科学精神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公民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使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好地接受科学知识的武装,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用知识增添力量,用科学武装人民,我们的国家就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值得我们为之拼搏奋斗的伟大事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苦干,为开创科技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研究部署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   下一篇:王兆国在郑州会见河南省劳模代表和省总机关干部(附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关于举办“中国职工学习论坛”(07-07)
·《中国职工学习论坛》的预备通(05-26)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04-24)
·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启动(03-30)
·中国职工创新学习宣言(07-17)
·学习,在创新中飞扬激情(07-17)
·专家型工人的一面旗帜(07-24)
·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电视电话会(09-07)
·关于举办“中国职工学习论坛”(07-06)
·孙春兰在重庆调研(04-17)
·学习标兵 星光闪烁(07-17)
·全国创争活动知识竞赛试题参考(04-26)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