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满川,一汽铸造公司有色铸造厂铸造车间一名普通机械动力员。出生在80年代的他,年轻富有激情。 这个28岁的小伙子,5年来坚持技术改进,让众多已经退役的“带病设备”重新上岗,他还大胆改进,完成攻关项目几十项,为企业节约投资近百万元。
学知识 练技术——当“连长”就要熟悉士兵 5年前,高满川以优秀的成绩大学毕业,成为了一汽的正式员工。从几千里之外的中原来到北国长春汽车城,穿上蓝色的工作服,刚刚走进车间的高满川,心里别提多痛快了。 然而,第一次打开设备的配电箱,高满川就傻眼了:电线密密麻麻,蛛网一样纠缠,还有数不清的电器元件,竟然一个都不认识。 那一刻,高满川冒了汗,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彻底怀疑。 “学吧,还等啥。”痛下决心后,高满川把查资料、翻专业书当成了工作之外的头等大事。 他发现车间的工人师傅们,判断模具的加热管是否损坏很有一套,但是问他们原理,却没有人说清。几经摸索,高满川发现工人师傅们无论根据加热时间还是温度判断,其实原理就是基于每个加热管的功率计算。 道理通了,很多师傅们的“维修技巧”都可以解释了,高满川兴奋得直蹦。他举一反三,逐点击破,很快就熟悉了车间数百台设备,就像“连长”熟悉他的“士兵”一样摸透了他们的秉性脾气。 一次,车间来了一台进口浇注机,没有说明书,只有一张薄薄德文图纸,设备无法开动,车间乃至技术科很多人来了,围着设备站一站、转一转,都走了。 而高满川却跟那台设备“较了劲”,两天后,他成功地开动了设备。 这次“露脸”让高满川一鸣惊人,甚至厂领导都亲下车间打听:新来的大学生中,哪个是高满川?
专家能 我也能——驾驭世界先进生产线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当有色厂投入巨资,启动从德国引进两阀缸盖生产线项目时,年轻的高满川被任命为车间设备安装项目组长。 跟设备一起来的还有高鼻深目的外国专家,知识渊博,技术娴熟,可就是有些傲慢。他们调试设备不容外人插手,而且按节点进行,既定工作完了,就喝咖啡歇着。 看在眼里,高满川急在心上:干嘛不往前抢,好让我们多学学。 高满川闲不住,外国专家休息了,他就通读图纸,组织工人,按自己的理解把预装设备摆放到位,简单的就自己动手安装。 外国专家先是冷眼看着,后来更不信任地严厉呵斥:你们绝不能乱动! 白天不行,高满川就利用晚上下班时间。他租住了离工厂只有百米的简易平房,天天和设备泡在一起,每晚顶着星星月亮回家。 有几次,他夜里组织工人安装了部分设备,第二天专家进厂看见已经调试好的设备,很是大吃了一惊,这才开始意识到高满川这个瘦高的年轻人身上有不可轻视的能量。 连续三个月从早到晚的“苦战”,高满川配合外国专家,成功组装了控制多样性、调试复杂性、技术先进性都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实现了安调工期最短,一次试车成功。 当外国专家要返程时,厂领导特意询问了高满川:敢不敢让他们走? 高满川笑了:应该没问题,专家能解决的,我们一样能。
不光修 还要造——在实践中成长 故障处理的前后状况,维修办法,怎样预防,高满川都要详细地记录在工作日志里,既是备忘,也能当给工人培训的“教材”。 几年时间,他记下了厚厚的几大本笔记,成为他维修的第一手资料。 不光修,还要造———“不光能修理设备,更要能制造设备。”这是高满川的想法,他抓紧一切时间勤奋学习,系统地把电气、机械、铸造工艺的知识融汇在一起。 羽翼渐丰的他开始迈出改造设备、自制设备的第一步,并完成了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攻关项目。他先是跟着厂里的工人发明家孟庆长,共同开发了5台燃气保温炉,申请了科技进步奖;此后还自制了一条简易铸件冷却线;而在去年仿造的重力浇注机则是他的得意之作,这台设备完美搭载了模具结构快速切换窗口,实现了多种模具共用一台设备的理想状态,虽然是仿制进口德国五阀缸盖重力浇注机,但是设计精巧、维修便利,在国内可以说是仅有的一台,对于厂里开发新产品、抢占新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工厂节省了大笔设备投入资金。 自制浇注机设计图纸画了半个月,而调试更让高满川连续奋战了36个小时,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当设备实现精确的操作,能干出合格的样件时,高满川已经累得要瘫倒在工位上,车间的人回忆起来这段故事,都无比的心疼。 今年,高满川获得了一汽集团公司的“五一”劳动奖章。“我很幸运在企业的大发展中找到了用武之地。”这是高满川对自己的一个评价,他用踏实而卓越的工作业绩证明了自己。(e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