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版次:二 “我们一汽的品牌,不仅在于优质产品,还在于一批引为骄傲的工人群体,他们是一汽的精神品牌。”一汽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马振东说。 “在一汽当工人,很自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称为“生产线上千手观音”的焊装车间调整工段工人王洪军说。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汽都有大批“金牌员工”涌现。从建厂之初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到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李黄玺、于永来、李凯军、孙长春、韩兴长、刘伟、马元国、方向远、王洪军……人们在记住一汽品牌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些创造品牌的工人。 知识工人,这个发端于一汽的名词,正成为十里车城闪烁的星光,并向全国发出强烈的辐射效应。 目前,一场“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的“创争”活动已在十里车城蓬蓬勃勃展开,知识工人群体正成为助推一汽发展的强有力的“发动机”。知识让工人充满魅力今年“五一”前夕,公司工会为一个两难选择犯愁———在王洪军和方向远中间,推选谁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候选人呢? 两人事迹各有千秋,哪一个他们都舍不得放弃。 一双骨节粗大的手熟练地摆弄着笔记本电脑,他就是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卡车厂薄板冲压车间高级技师、一级操作师方向远。在与我们的交谈中,他的手机不时地响起,那是生产现场的询问电话。他一边对我们笑着说“抱歉”,一边对着电话那头发出一连串的专业指令。 1956年出生,入厂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方向远,如今是“模具凸凹度测定器”的发明人,这套设备填补了汽车模具形面检测修理的空白,并已申请国家专利。他还是一部15万字的《汽车冷冲压模具调试与维修》教材的作者。多年来,他完成新技术开发19项,完成自动线模具改进、模具技术改造、安全和质量攻关等项目320余项,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达2300多万元。 王洪军,这位一汽大众焊装车间车身调整工,作为“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的创造者,被称为“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车身调整工作是轿车生产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生产线上可能造成的冲撞和损伤,会使车身表面存在坑包、变形,严重的会造成车身报废。过去很长时间,按照国外的判断标准,每年报废的车身有三四百台,每台价值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这些车身只能每台以千余元的价格当废铁卖掉。 王洪军看着不忍,他向公司提出,有些车身是可以修复的。没想到这一条建议等于挑战了外国专家的判断标准。脾气倔强的外国专家不干了,说他“不本分、不好好工作”。 公司拿了一台报废车身让他试修,更没想到他这第一台还真没修好。望着二次报废的车身,王洪军心里的压力很大。 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对报废的车身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很多车身并不是无法修复,而是没有合适的工具。于是他利用工余时间,开始琢磨制造专用工具。第一件工具是焊接防变形工具,他用这件“兵器”修好了一台报废车,不太相信这事的专家把车身重新割开,证明完全合格。 王洪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研究不同车身、不同部位,如何用不同的工具修复,他先后制造了40多种、2000多件专用工具。至此,生产线上基本没有被判报废的车身了。这位小伙子告诉我们,去年他所在生产线除了三台车身因骨架严重变形报废之外,全部起死回生。 起初批评他的那名外国专家在回国前,专门找到王洪军道歉:“我批评错了,中国人很聪明,你很优秀。” 方向远和王洪军,今年双双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一汽集团,这样的明星工人还有:铸造一厂三级设计师杨德田、富奥公司吉标分公司的李佳勇、轿车公司的孙长春、一汽—大众公司的李路……人才辈出的知识员工,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照亮了一汽的企业品牌。知识工人的“动力源” 一汽集团知识工人群星闪耀,在于集团公司,特别是集团公司工会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条件、成才的环境和岗位奉献的动力源。 集团公司工会深入开展“创争”活动所带来的结果,使一汽拥有越来越多的核心人才,有了技术高超的金蓝领,有了能够赢得未来,既奉献汗水又奉献智慧的“特种兵”。 一汽的企业方针中明确提出了“三化”的目标———“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建设“三化”新一汽,为员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三化”战略的推进,激发了员工不断学习的热情。 企业发展愿景成为员工学习的动力源。而公司不断强化的学习激励机制,也使员工追求知识有了内动力。为把“创争”活动推向深入,公司工会健全了活动组织机构,形成了一套让拔尖人才受尊重的激励机制。2004年,公司决定对23名公司级劳模进行重奖,奖励每人一台轿车,在公司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在社会上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争做知识员工的热潮再度升温。 从2000年开始,一汽就开展了非领导职务高层次人才评聘工作,为那些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中的高层次人才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无论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的生产操作人员,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进入“绿区”,享受到相当于集团公司二级经理、高级经理,副总经理的工资待遇。截至目前,已评聘“绿区”人才1293人,为80名“绿区”的高层次人员配发了公务用车,从而将激励机制推向高峰。培训是一汽“创争”活动的基础,2001年以来,集团公司共支付教育经费8733万元,累计有30万人次接受了各种培训。公司的各种培训计划,既能适应企业要求,又有利于员工自身发展,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集团公司通过各种大赛,为员工成才提供平台。岗位技能大赛成为一汽职工技术的奥林匹克盛会。近三年来,在各级工会组织下,共有10万人次参加了岗位技能练兵比武,评出业务系统排头兵2.3万人次,评出岗位技术状元1200人次。 成熟的比赛模式、丰富的比赛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一汽涌现出马元国、张有、万里恩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的名字闪亮车城。近三年来,有160名员工获得了集团公司、省市及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有115名员工获得了公司、省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知识型员工成为一汽人新时期的楷模和企业的精神品牌。 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壳牌公司做过一个调查,全球500强企业的寿命有多长?结果显示,一些非常成熟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30年到40年,不及常人寿命的一半。只有20家公司存活了200年以上,今天仍然充满活力。 调查表明,那20家长寿公司共有的特点,就是学习能力超群,而那些短命的公司,大都不善于学习。 知识决定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在今天,这样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奉为圭臬。 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源头。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在创下企业辉煌的同时,也孕育了全员学习、持续学习的优良传统。一汽的企业精神是“学习、创新、抗争、自强”,学习排在首位。崇尚知识,学习文化已成为一汽文化的重要部分。 TPS和KVP2的班组求证 早在上世纪中叶,著名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就出自一汽,后来被总结进“鞍钢宪法”。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雏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汽通过学习,博采众长,从计划经济下的国企老大变成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没有变的是它的学习精神。 不熟悉一汽的人初次来到十里车城,总是无比好奇:为什么这里的学习气氛如此浓厚?车间里到处张贴的是持续改进、提高质量的经验总结,员工不时参加岗位技能比赛。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操作工的言谈中,最常听到的两个词是TPS和KVP2,他们说出来是那样自然,不假思索,似乎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思维之中。 这两个词,一个(即TPS)是日本丰田生产方式,流行于一汽与日本合资的公司之中,是当今世界汽车行业公认的最精益的生产管理方式;一个(即KVP2)是在与德国合资的大众公司引进的管理理念,意为持续改进,不断加速,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改进。 在一汽,有这样几个学习型的班组让我们难忘。“一汽大众轿车一厂焊装车间宝来左前门班”,一个名字长得让人难记的班组,但他们的成绩却被全公司所牢记。班长初云峰是个精干的小伙子,他不无自豪地向我们讲起,班里的劳务工如何改进了德国专家认为不可能改造的工艺流程。 这个班有一个传统,即定期举办“改进论坛”,每位员工都要轮流担任主持人。这一天班里的劳务工黄占伐腼腆走上讲台———他是经初云峰再三动员才担任主持人的。他一上台就提出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能不能把某个工位上的两把焊钳改为一把,以缩短流水线时间,提高效率。 德国专家认为,他们的流水线已经过了最优化的设计,改进一步都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他们这些工人所办不到的。但初云峰鼓励员工们动脑筋,想办法,打破德国“工艺神话”。还是那位黄占伐,经过调试实验,终于找到一把焊钳可以替代原来的两把,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每个工件可节约时间7秒钟,一个班下来可节约15分钟。 下一个论坛项目是如何提高生产节拍。这个班组流水线上,有自动工位,也有手动工位。经过反复观察,他们发现整个流水线上最慢的一拍恰好出在自动工位上。于是,他们打破固化思维,开始寻求反向解决问题。一般人总是想着把手动工位变成自动化,才能提高效率,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把那最慢的一拍自动工位改成手动工位,这样一来,在劳动强度没有增加、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节拍提高了5秒钟。 “解放公司车桥公司热处理车间渗碳班”,这个专业性极强的班组,由于工作制是四班三倒,班里有些员工之间长时间互相见不到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组织学习?班长王宏利用班组的目视板开辟了一个学习园地,大家通过发帖、跟帖和回帖,把技术革新、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措施进行交流,使学习园地变成了一个“无声课堂”。 2003年班组引进了两台美国压床,但是压淬合格率一直不理想,四个小班高低不等。王宏就去找合格率高的小班询问,得到的经验是:压淬前先要把模具清理干净,还要调整压床的参数。他们把这一经验以“帖子”的方式发布到班组“学习园地”,很快,其它班就都学会了标准操作法,压淬合格率达到90%。 随后他们又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合格率要创同行业之首,达到95%。由于班组人员无法经常集中,王宏又向“无声课堂”上发了新帖子,内容是:将压淬合格率提高到95%,你有什么好办法?组员纷纷回帖,“来件上面的螺栓有的没有拧到位,影响压淬”,“零件上有毛刺压淬时也有影响”……就这样来来回回,经过总结和归纳,他们制定了“四个百分之百”的操作工艺,合格率不仅提高而且稳定在95%,创国内同行业之首。同时也为公司降低了420万元的消耗。 “无声课堂,帖子主讲”的做法,开创了班组新的学习方式。仅去年一年组员就发帖252份,根据回帖实施改进90项。 班组之于企业,如原子之于物质,细胞之于肌体一样,一汽的各个班组秉承着“岗位就是责任”这一企业核心理念,努力学习、努力实践着。 知识环境是如何创造的 一汽有5592个基本生产班组,直接从事操作的生产工人有80909人,占职工总数80%以上。班组是汽车制造业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产品质量和制造成本。在开展“创争”活动中,一汽工会十分注重给班组创造“学习环境”。 在一汽的培训体系中,建立了班组长培训模块,从班组基础管理、班组建设与开发、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脱产培训。每年,他们选送30名~50名班组长到天津丰田公司进行实践感悟培训;选送20名~30名优秀班组长到日本丰田公司进行高端式培训;今年,他们从生产一线选派104名班组长,利用业余时间开办班组长大专班,进行班组管理知识系统培训。 大力开展岗位技术创新活动。如一汽大众中德合资企业,他们引进的是德国大众的KVP2,以小组团队的形式不断加速改进;而一汽轿车公司采用日本丰田公司生产方式(TPS)也得到一汽广泛认可,在全集团公司范围推广。三年来,公司员工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有88191人(次)参加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创新成果110278项,节创价值4亿多元;有133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集团公司工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班组长进行培训。先后有5000多名班组长接受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班组长管理水平有了提升,班组管理发生了质的转变。公司工会及时总结有特色的班组学习方法,使很多新鲜经验得以固化和推广。近三年来,公司工会表彰了2580名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表彰了561个学习型班组,526名示范班组长。 人类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无论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都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作支撑。在一汽,学习的效果正在显现:2004年,一汽实现了产销百万辆,创造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第一的业绩;2005年,一汽荣列中国500家最大企业第13位。 在这一过程中,“创争”活动成为推进一汽“三化”战略的动力源。“学习型班组”成为一汽高速前进的加速器。_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