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文章内容
建设学习型城市为率先崛起积蓄动力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09 (阅读次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近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进一步要求:“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九江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营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加速九江率先崛起积蓄了能量、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全市思想解放,实现了阶段发展和环境优化上的新飞跃。

一、建设学习型城市,既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更是九江发展的需要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人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任务,也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措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其内涵极为丰富,它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建设学习型城市,有利于更新发展观念,提高执政水平,更好地用城市经济的思路、世界的眼光和现代化的理念重新审视自己,更好地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着力谋划长远,把现实发展、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有利于用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有利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指导建设,加速推进九江崛起步伐。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速度异常迅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21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生活的客观需要,是一个城市汲取营养、积蓄动力,始终保持较强创造力和旺盛发展势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个社会成员提高生存力和竞争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手段。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高我市综合实力,实现九江率先崛起的重要保证。加入WTO后,我们直接面对着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创新能力和反应速度的竞争,也就是学习的竞争。九江要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取得主动,实现在江西的率先崛起,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不断加快培养人才,不断激发全民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学习型城市,既要整体推进,更要重点突破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一成的模式借鉴。从我们的实践看,既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重点带全面。

    学习之风是学习型城市的灵魂,必须大力倡导。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引导市民破除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要使每一个人都明白,学习是自己的未来投资,是为自己的生存而学,为自己的发展而学。把学习引入工作,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利用各种载体组织好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重点是开展“全民读书”活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学习阵地和网络,为群众读书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引导群众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必须抓紧建立。建设学习型城市,必须把目标分解到系统、落实到基层,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保证学习型城市总体目标的落实。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龙头,带动整体;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躯干,强化主体;以创建学习型社区和创建学习型乡村为两翼,辐射城乡;以创建学习型家庭为基础,夯实根基。在实际操作中,要保持各类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分别制定创建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二是创建学习型企业。三是创建学习型社区。四是创建学习型乡村。五是创建学习型家庭。

    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城市的核心,必须积极构筑。要依托社区建立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为一体的学前教育新模式。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改善初中办学条件,巩固和扩大入学率。通过调整布局和发展民办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善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体系。逐步构筑布局合理、种类教育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同时,充分挖掘、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市民学习环境,延长教育阶段。通过政策和舆论引导,逐步打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互相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互相衔接的通道。加强职业训练和职工岗位培训工作,认真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建立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育辐射功能,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实现中专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逐步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建立以不同人群为对象的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其对幼儿教育、中小学课外教育、文化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领导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保证,必须始终坚持。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全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进、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明确牵头部门。整个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协调,创建学习型机关由市直机关工委牵头,创建学习型企业由市经贸委牵头,创建学习型社区由市民政局牵头,创建学习型乡村由市委农工部牵头,创建学习型家庭由市妇联牵头。三是建立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建设学习型城市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逐步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不断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建立市场经济的投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四是制定激励政策,激发市民的学习热情。定期对参加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市民给予奖励。定期评选创建学习型先进机关、先进企业、先进社区、先进乡村、先进家庭等活动,给予必要的精神物质奖励。在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学习绩效在晋升、使用、招聘、用工等方面的评价作用。

三、建设学习型域市,既靠群众积极参与,更靠干部率先垂范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全民工程,需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但是,如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带头学习,不可能建成学习型城市。因此,各级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当学习型干部。

    对于干部来讲,学习首先是一种传统。我们党“起家” 就是靠学习。无论是李大钊、陈独秀,还是毛泽东,他们都是以学习新思想、宣传新文化、组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组织,来凝聚早期共产主义者,走上革命道路的。在革命过程中,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党一直很重视学习。1949年进城的时候,我们党又提出了“重新学习”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的可喜变化,也是学习中来的。可以说,我们党每前进一步,都是和学习相联系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各级干部要发挥党的光荣传统,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推进事业。第二,学习是一种责任。加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一个干部不注重学习,就难以搞好工作,就是对事业的不负责。我们是党的干部,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学习,以便胜任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学习的任务很重,不抓紧学习就要落后。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理论上才能成熟,头脑里才会与时俱进,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工作才会得心应手。第三,学习是一种能力。学习能力是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干部如果缺乏学习能力,必然会思想没有深度,工作没有点子。毛主席曾讽刺那些学习不好、学风不正的人,说他们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的干部要想不做墙上芦苇、不做山间竹笋,就要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不断增长新本领。一个干部的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古人讲:“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你要想进步快,还是要靠真才实学和真抓实干。第四,学习是一种修养。古人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实际上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办法。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改造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魁力,营造心齐气顺,政通人和,同心同德干事业,团结一致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共谋事业,共促发展。


上一篇: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府的思考与建议   下一篇:四川宁南:做一个“学习型”党员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