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素有“北方明珠”之称。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24年来,大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颗“北方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再造一个大连的梦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记者到大连开发区采访时,在一处能鸟瞰开发区全貌的高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的目标是再造一个大连。
如同深圳一样,大连开发区选址也是小渔村——金县大孤山乡的几个小渔村。大连1985年开始建设开发区,当时规模还比较小。放眼望去,多是海滩、村落。
“再造一个大连”,是开发区建设者的一个梦。短短24年之后,这个梦,正在这块热土上变成现实——一座崭新的、完全现代化的城市矗立在渤海之滨。
这里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这里的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纵横交错,在这里大都市需要的现代化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这里的热闹繁华可以与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媲美。
在这座新兴的城市里,常住人口已经有30多万,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开发区的城市建设是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折射出的,是大连吸引外资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大连开发区投资兴业,共签约项目2243个。
在开发区五彩城南门前,一面面代表着在开发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旗帜迎风飘扬,展示着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又给大连开发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漫步大连开发区,已经规划的6大产业园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这些正在建设的项目只要按计划全部达产,即可使开发区新增工业产出规模1600亿元,等于在工业经济总量上再造了一个开发区。
在开发区建设之初的1985年,大连开发区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000多万元,而2007年一年,开发区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3.1亿元,占大连市的22.4%;实现进出口总额149.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7.5亿美元,占大连市的34.3%。再过几年,6六大产业园区建成,开发区各项指标就会占大连半壁江山,“再造一个大连”将梦想成真。
激昂的蓝色畅想曲
大连临海,要写大连就不能不写港口建设和造船业,而这两项,尤让大连人骄傲和自豪。
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对大连的战略定位。2007年8月,国家批准设立的大窑湾保税区正式封关运作,在全国率先试行快速通关操作模式。
为了让大连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近5年就投资295亿元,增加泊位56个,先后建成了世界最大的30万吨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100万台汽车物流码头等一批专业化深水码头。这些世界一流的码头的建成,让大连港人在航运事业上更有了底气。
在港口界,吞吐量是衡量港口发展速度最直观的指标。从2005年开始,大连港集团已连续3年实现了吞吐量净增2000万吨。2007年底,大连港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关系,对外合资合作企业达34家;吞吐量超过2亿吨,跻身世界港口前15强,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
在造船方面,大连的造船能力和贡献始终名列中国造船业前列。新中国诞生以来,先后为国内外船东建造船舶2700余艘,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艘万吨轮、60年代中国第一艘常规弹道导弹潜艇、70年代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80年代中国第一艘出口船,大连船舶重工创造了中国造船发展史上60多个第一。
2008年9月11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一艘30万吨的超级油轮正式交付给客户——丹麦AP·莫勒·马士基集团,这艘油轮被命名为“马士基宏大号”。30万吨超大型油轮被造船业称为“VLCC”级,到上世纪末,VLCC船舶一直被日本和韩国所垄断,大连船舶公司是第一个打破这个垄断的中国企业。
中国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年造船284万吨不菲业绩跃升为世界第五位。激昂的蓝色畅想曲响彻蔚蓝色的大海。
(zc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