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实现本世纪战略机遇期内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大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承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同样,发展科学技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也在人。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创新能力的激发、保护和持续,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就不能完成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创造全社会、全民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局面。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程中,形成科技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创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条件,学习型社会体现的是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而出现的重要社会特征。在这一历史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和知识急剧膨胀,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创新的频率大大加快,相应地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学习成为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迫切需要。可以说,科技发展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不仅如此,科技发展还为学习型社会的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卫星视频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使人们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供了社会需求。在世界科技革命推动之下,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以及不断学习、创新的强大动力和压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依靠于科学技术,又服务于科学技术。学习型社会积极营造人人爱学、人人皆学、人人能学、人人善学的良好社会环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鼓励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竞争以及宽容失败的精神,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进步观念,这些都为科技创新创造了优良的文化土壤;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还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了科学的武装,进一步养成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总而言之,科学技术在学习型社会所创建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的道德、知识、身体与审美等各个方面素质,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智力支持。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竞争。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习型社会通过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社会化的、开放的学习网络,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学习型社会通过建立和完善多个层次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发多种教育形式,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最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当今时代,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创建,是知识的创新、学习与运用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以最高的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方面占据优势,才能使我们在发展中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真抓实干,奋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优势。
当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总体目标,部署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既需要保持科技本身的快速发展,又需要社会文化资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的有力支持。妥善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和学习型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执行既定的任务、实现既定的目标。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