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其根本目的从宏观来说有二:一是从教育与社会的视角看,是为了适应和引导社会发展,推动知识创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二是从教育与人的视角看,则是为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需要丰富化,创造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当前,尽管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变化速度应对着,但终因我国教育与社会、与人们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很突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在这关键时刻,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标志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的新境界,这就是向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转型。
二、学习型社会的特征
从社会学范畴来理解可否认其为社会形态的学习型,即整个社会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活动高度社会化。其明显特征是:⑴社会前进的动力源于学习,源于创新知识的学习和学习后的创新;⑵知识是财富,学习是组织、个人可持续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⑶人人学习机会均等、公平、公正;⑷学习主体为社会全体民众,“人人皆学之邦”;⑸全体民众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觉学习行为;⑹学习环境时时处处事事便捷、自由、开放,不受时空限制;⑺学习者的终身性,即从摇篮到坟墓,奉行学到老,活到老;⑻学习与劳动世界、生活世界沟通,即学习、工作、生活一体、交替、融合,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普及化;⑼以学习为重,注重培养人学会学习,有能力掌握自身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⑽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
三、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必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发展的丰富实践不仅见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和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有力地推进着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由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立体教育观,即大教育观,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是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势必将成人教育由教育的边缘、教育的补充提升为社会的中心、教育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2001年5月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又指出:“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宽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人,是有知识、有素质的国民,是有智慧、有创新能力的人,国民的高素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既寄希望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国民奠定素质基础,使人力资源大军源源不断,但同时也需要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新型教育、学习体系,使广大国民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提高能力。
三是学习型社会目标为成人教育进入教育主体创造无限空间。成人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根植于社会。注目社会,把社会的发展目标开拓为发展的空间、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亮点:向着宽——全民性、全员性;向着长——终身性、全程性;向着高——优质性、高层次性;向着活——灵活性、多样性;向着实——实用性、实效性;这是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大文章,成人教育必须善抓机遇,聚精会神思考如何在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中大展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