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机电工会主席 左山虎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在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工人?工人阶级怎样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一个严竣而现实的课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千百万个高素质的知识化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知识型员工应重点在建立机制上下功夫。主要是建立四大长效工作机制。
一、形成系统的培训机制
“知识是引导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技能是推动企业发展和前进的必要手段”。技能和知识一样具有不可跨越性和不可间断性,它需要有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因此,必须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发挥社会的、企业的、个人的力量,形成系统的培训学习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迫切要改革职业教育体制,解决职业教育“断流”的问题,为企业输送大批合格适用技术工人,是一项重点内容。因此,构建完整完善的职教体系,也是培育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治校方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学生毕业后才能受企业青睐。此外,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尽快建立起由专科、本科及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使高级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扩大、实力迅速提升。
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是薪酬激励。薪酬是衡量员工劳动价值的主要尺度,也是激励员工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因此,对技术工人要实施更积极的分配激励政策。逐步建立并实行“按劳分配”与市场劳动力价位接轨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具体做法上可采取:其一,可实行计件制、计时制的工资分配方法,按照技术工人的工时定量给予报酬,其优点是量化、直观、易算。其二,实施“绩效挂钩”分配办法,以岗位能级设置与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拉开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原则。其三,薪酬要向关键岗位人才进行倾斜。要加大技能水平在薪酬中的比重,强化技术工人的技能与工资、奖金、考核晋级的紧密度,使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人能得到“关键岗位”的薪酬,大大提高其与市场价位基本接轨的程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技术工人实行高福利计划。优秀技术工人是企业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为企业作出突出的贡献,应当在待遇上给予充分支持。在实施工资报酬、基本福利的同时,可以考虑对他们实施高福利的分配计划。 二是培训激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智力、知识、技术等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