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全总第五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的部署和宣教部关于职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状况专题调查的安排和要求,本次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状况的调查采取抽样调查、个案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河北、吉林、福建、贵州和陕西五省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座谈和个案访谈,并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分析与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总体评价 1、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呈现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职工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职工占0.7%;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1.5%;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占20.5%;中专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7%;大专文化程度的职工占29..4%;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20.2%。 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看,目前职工队伍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9年, 比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出3.9年。从所有制类型分析,国有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总体上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企业。如: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要比外商投资企业高17.6个百分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要比外商投资企业低11.4个百分点。从地区情况分析,国有企业所占比例高的地区的职工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国有企业比重较低的地区。如:吉林省和河北的国有企业比例高于贵州省和福建省,因此,前两省的职工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后两省。其中: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比例看,吉林、河北两省分别为7.9%和12.2%;而贵州、福建两省则分别高达21.3%和14.8%;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看,吉林、河北两省分别为57.7%和55%,而贵州、福建两省则分别为42.6%和平38.7%。平均低15.7个百分点。 2、职工队伍技术素质不容乐观。本次调查显示,当前职工队伍中熟练工占10.8%;初级工占5.5%;中级工占9.4%;高级工占4.8%;技师(含高级技师)占1.9%;拥有初级职称的职工占15.5%;中级职称的职工占16.7%;高级职称的职工占4.8%;有9.5%的职工拥有其它技术职称。 与1997年相比,技术工人与技术人员总和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其中技术工人总数下降了3.4个百分点;技术人员总数约下降0.2个百分点。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和中级工的比重与1997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1和2.4个百分点;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分布不尽合理,相对集中在国有企业、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而在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中,仍面临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的现状。福建省的调查反映,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技术工人仅占职工总数的22%,且技术结构不合理,其初、中、高级技工比例为:65:25:1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初级工比重明显过大。许多企业包括全省最大的三钢(集团)公司竟没有高级技师,更缺乏即掌握高超技艺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复合型技术工人,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职工求学、求知、求技的意识普遍增强。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职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技术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冲击,文化技术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职工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基础性条件。在调查中了解到,被调查职工每周人均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学习和自学的时间为8.39小时;上年度职工个人用于文化技术教育培训的费用平均为466.13元。在回答“近年来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时,有54.2%的职工回答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提高自身素质。说明学习已经逐步成为多数职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职工学习的主要动机方面观察,在回答“您参加文化技术培训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时,有46.4%的职工选择的是为“适应工作的需要”;有35%的职工选择的是为了“充实和完善自我”。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了解,在回答“您最希望参加哪类文化技术教育培训”时,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答案依次是:“工作需要的技术技能”、“工作需要的文化知识”、“高一层次的学历教育”。 以上数据说明,近年来职工求学、求知、求技的意识普遍提高,学习的内在需求量有了明显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职工已经逐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之一。河北省的调查显示,在2001年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过程中,有15.5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2200人被评为技师、高级技师。这些情况都反映了一个带共性的发展趋势,即:参加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已逐步成为职工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寻求更加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 4、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已在众多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形成共识。在被调查的单位中,目前,有81.3%的企业设有职工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有88.4的企业建立了职工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有83.6%的企业制定了规范有效的培训计划。 大多数企业之所以在近几年的改制转型过程中,还能够加强或保证职工教育工作的相关机构、组织、制度和一定的经费投入,就是因为企业经营者能够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一些新兴的信息技术产(行)业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为适应高速度的知识更新与快节奏的技术开发,必然要努力从培养高素质员工方面下功夫,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如:邯郸汉光机械厂1996年实行改制以后,由工会负责建立人才库,开展名师带高徒,并给带徒弟的技术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00元津贴,技术工人每人每月100元的津贴。多数企业领导在感到职工现有的文化技术素质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有专业技术的工人对企业来说同样是宝贵的人才,高学历的少数人才可以引进,而高素质的工人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培养”。 5、职工文化教育权益的维护逐步向契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本次调查发现,职工文化教育正作为一种法定权益开始得到体现,约有72.1%的职工在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有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条款,其中有68.5%的职工认为单位能够切实落实这一条款。在回答“您单位参加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人数比例最大的是哪类人员”时,选择排名前三位的人员是“一线人员”,占48%;“技术人员”,占25.2%;"管理人员",占18.4%。有71.3%的职工认为本单位的技术等级和职称评聘制度实行得“很好”和“比较好”。 多数被调查的企业近年来能够坚持维护职工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权益,保证一线工人和技术骨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职工接受文化教育的权益在多数单位都能得到有效保障。据河北省的调查反映,2002年上半年,全省参加各类培训的职工达21万人次,其中有6万名下岗职工经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 (二)当前职工学习文化知识和参加技术培训的主要特点 1、职工学习理念终身化: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职工学习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被调查的职工中,每周每人平均学习时间为8.39个小时,每月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费用为88.14元。其中有半数以上的职工都是自觉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不仅是学历层次低的职工有学习的需求,学历层次较高的职工同样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在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中,目前已经拥有大专文化程度的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比例最多。 2、职工学习目的更趋务实。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职工心态在经历了企业改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历炼后,已相对平和,学习与培训的目的更加务实。他们首先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解决生存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争取和保证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调查显示,在回答"您人生的最大理想是什么"时,选择比例较高的前三位答案依次是:"拥有幸福的家庭”、“为社会做贡献”、“获得较大的成就”。其中绝大多数职工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实施后提出的要求和标准,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和岗位竞争的能力,职工普遍认识到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一个理想和稳定的工作岗位,这即是职工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3、职工学习内容个性化。调查显示,近几年职工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单位培训工作逐步由统一目标、统一科目向自定目标,自选科目转变;职工个人逐步由组织要我学什么向自己想要学什么转变。有五成以上的职工坚持通过自学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在单位组织开展的各类培训中,结合自身工作和岗位需要的岗位培训最受职工青睐,参加的人数比例也最多。 4、职工学习形式和学习渠道多样化。职工近年来参加学习培训的主要场所已经由原来以单位提供为主向有效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转变。大专院校、电大、各类培训中心等各类学习培训场所不断丰富。同时,社会上的各类“自选式”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或培训中心,各种“菜单式”“跟踪式”的学习培训服务应运而生,从而为广大职工参加学习和培训提供了更为宽阔的选择途径和领域。此外,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等方式参加学习和培训的职工也不在少数。 三、当前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现代化建设需求相比,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结构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职工队伍中技术人员比例连续几年呈下滑趋势,且技术结构不尽合理,高级技术等级和技术职称者比例过小。目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总共不足10%,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地区和单位的职工教育工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着被弱化的现象。近年来,一些地方企业在精减机构时,把职工教育机构合并或辙消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职工教育工作在这些地区和单位日渐削弱甚至完全瘫痪。不少企业把结构性调整与解决技工队伍短缺对立起来,普遍存在着由于劳动力过剩而掩盖了技术队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问题,造成一些企业技术人才日趋紧缺,流失现象严重。一些在职在岗的职工学习技术积极性不高,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在人才开发、培养和使用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熬年头的现象,无论职工个人的实际技能水平如何,也不管实际工作的需要,只要企业没有相应的指标,职工个人再努力也无望晋升技术级别或职称。有的单位甚至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职工长期置若罔闻,漠然处之。如河北省调查反映,开滦(集团)荆各庄矿业公司技术工人王永伯是1968届的初中生,他从1997年开始先后完成了10项技术创新成果,经专利部门鉴定后颁发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并授予了专利权。其中大多数被社会仿制后推广应用并创造出利润,而本人未得到任何好处。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职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难以并重。近几年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普遍存在重学历文凭、轻资格证书的现象。一些经济效益平平、职工平均工资相对偏低的单位,这几年为了留住每年引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工资标准,导致一些在企业工作20多年的技术骨干工资与一个新来的大学生的工资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不如新来大学生的工资高。因而形成了学历比技能更值钱的认识误区,极大地影响了在职工对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技术工人地位低、待遇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国有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流失。近五年来,人才流失比例最多的人员是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中级技术工人。这部分人大多是年龄在40岁左右的中青年骨干,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一些高级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流失现象尤为突出。 四、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形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工会职工教育工作必须在工作思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大局,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不断开创职工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1、全面提升对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的认识。要从宏观管理思路上把提高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把努力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参加“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作为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作为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身潜能和内在动力,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工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树立开放式的工会职工教育管理思路。要紧紧围绕全局、立足工会、拓宽视野、准确定位。就是要彻底摒弃那种封闭式的独家经营思路,逐步形成“以服务职工为宗旨,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以职业教育为重点,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突出维护为特色,以各类培训为载体,”的开放式、多元化、社会化的职工教育工作职工教育工作新格局。 (2)构筑职工终身学习和职业教育的学习平台。要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指导职工教育工作,在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全新的现代管理理念,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职工参加各类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和岗位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动力机制,把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交融起来,逐步形成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的学习机制;要有效利用各种内部和社会的教育培训资源,为广大职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技术技能提供全方位、菜单式和跟踪式服务体系。以鼓励职工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3)开通激励人才成长的直通车。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工作力度,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从常规性的基本技能培训到技术等级评聘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应建立工作目标、量化指标和相应的考评制度,切实体现优胜劣汰的考核与用人机制。二是在实施劳动预备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和评聘办法,把技能鉴定与落实岗前培训、岗位规范、上岗准入及持证上岗等项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三是规范技能鉴定,打破工龄、年龄、学历及评聘比例限定,坚持以实际能力为准绳,对那些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应区别对待,破格晋升。四是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和证书管理,在定期考核中,实行随考随定,随定随聘、能升能降的用人制度;在证书管理中,实行动态式证件发放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技能鉴定工作规范化、常规化管理;五是对那些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要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表彰和奖励,使他们真正在职工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成长和使用机制。 3、强化工会组织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职能。维护职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精神文化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所在。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工会组织的源头参与力度,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把职工接受文化教育的权益与经济利益等起来,切实体现工会的全方位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二是要通过推行三方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对职工文化教育权益维护的保障工作体系,完善机构、建全制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形成维护职工文化教育权益的网络,切实履行工会组织维护职责,使保障职工接受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权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三是对一些地区或单位出现的侵权行为要协调有关方面及时予以纠正,对那些情节严重者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敦促有关方面运用法律武器加以解决,确保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 4、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工会系统各类文化教育和培训资源。首先要发挥工会教育培训的组织、宣传和阵地优势,要加大对工会内部文化教育和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工会内部资产重组,形成工会教育培训的规模效应。其次是要拓宽视野,有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如:采取校企联办、校校联办、工会与政府、工会与其它社会单位联办等形式,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办班、联合培训等等,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社会大联合、大协作。三是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活动,以适应各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切实为广大职工群众构建一个方便、优质、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培训条件。 5、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与监督检查制度。要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相应比例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为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提供资金保障;要确保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要在企业晋级评优中提出明确要求并定期进行经费审计,对不达标的或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应取消其评优晋级的资格或在原有级别上实行降级处理。 6、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大对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整个社会对知识、人才与创新的关心与关注,要在职工中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在全社会和全体职工中树立榜样,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热潮中去。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加大对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产品的宣传,吸引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做出新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