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晖明 发布时间:2008-07-22 (阅读次数:
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必然表现为社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科技创新的成果一定是直接投射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演进上。

  一、对“科技创新”内涵的再思考

  “创新”这个概念,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企业行为给予清晰的界定以后,一直被经济学界所引用。这些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是如此。大背景还是因为我国从1978年底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实施体制的全面革新或创新工作。在不同场合,创新成为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名词。在科技领域也是一样,特别是2006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到2020年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号召,科技创新作为决定和影响综合国力的基本因素受到重视。

  创新就是不满足于现状,就是要改变现状,包括现有的某些规则、流程规范和具体的做法。毫无疑问,在以往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进步中,现有的规则曾经发挥过很好的效用,因此,对现有的规则、流程规范和工作做法加以变革创新是需要勇气的,创新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现状是相悖的,也是违现行之规的。这种思想方法论所包含的深层次的哲理必须分析讲透,从现象上看,创新就是不以现状而满足,就是要改变现状,通过新的科技要素的投入和作用,改进“生产函数”,争取新的更加理想的投入产出关系;从创新的底蕴考察,实质上创新就是突破、冲破或改变现行规则,本质上是“违(现行之)规”。因此,创新的行为、创新者是需要勇气和策略的,这种策略,在企业层面上表现为经营运作的能力。

  弄清了对创新本质的理解,我们还要讨论所谓科技创新概念中的“科技”所指。传统的经济社会分析所讨论的“科技”,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诉求对象,科技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知识、技术、工艺、配方成果等。但是,现代经济生活服务产品化、消费概念化、交易信息化、财富虚拟化倾向越来越普遍,对产品需求、消费享受的即时的、心理的满足感要求日益强化,加之市场竞争范围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进步变化,使得经营运作能力对于现实的科技进步效应的作用影响日显重要,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现实的科技因素的内涵必须加以拓宽,作为现实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不仅是自然科学知识,还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是一个产业融合的东西。

  再说,科技创新的目标如何实现也需要提出“再思考”。围绕这个问题需要回答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什么条件。我觉得对于实际发挥效用的科学技术作为现实生产力存在,现场主义非常重要,我们今天所碰到的科学技术因素的实现“转化”往往会碰到瓶颈,制约了创新目的的实现。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生产力因素,其作用渗透弥漫化于全部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资料,还有管理、组织等要素)之中,如何对这些要素加以配置、发挥要素作用,需要有系统的眼界,在操作上需要系统集成。因而,如何推进科技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环节在于科技经营,在于管理能力和效率。科技经营是中国现阶段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解决之道在于需要集成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二、以集成创新突破推进科技创新

  为什么要提集成创新突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概括起来说,我们联系开放的进程,形成递进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台阶,首先是引进学习追赶,可以说是“跟着巨人走”的阶段。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我们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引进大量的国外的先进技术,以直接的拿来主义方式学习接受国外的技术,一下子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节约了自我摸索可能要花去的宝贵的时间。在新的发展格局下,需要我们在看懂学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主动集成,“利用”外资,做到“与巨人并肩走”。倘若不是如此,那就只能是被外资利用从而“被集成”。

  我们强调融合集成,“集成”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体现了系统论和协同论思想,以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有机构成和效率,提高系统的完整性和灵活性。“集成”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它克服了过去线性思维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对线性思维方式的扬弃;集成是一种执行能力,它强调现场主义的重要;集成还表现为一种多维立体的要素整合,包括了自然科学纬度和社会科学纬度的,包括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方式上的东西,它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集成呼应市场发育、体制完善,表现为企业平台基础上的主体行为方式转变互动,包括企业、企业的自组织(行业协会)、政府(职能分工——部门设置与岗位设置)、市场结构与竞争秩序等方面的契合。

  具体说,如何实现集成创新突破?就是要以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平台,企业的环境怎么样?环境是谁塑造的呢?是政府塑造的,环境是企业争取的。因此表现为企业的自主性非常重要。在集成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形成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前沿,政企合力良性互动的关系。回到现场主义,就要正确处理高技术与适用技术的关系。正是这样,我们进一步提出在创新实践中对创新项目的科学分类管理问题,如何改进创新项目筛选方式,形成即期应用和适用技术开发以企业为主体,长期发展后备技术开发,以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政府给予扶持的滚动机制,基础性研究以大学和科研院所承担的科技创新研究分工体系,调整设计和甄别技术创新的路径,理顺官产学研相互关系。要重视集成创新突破,关键还是在于企业现场的经营能力,科技创新的龙头是企业,从创新选题到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培育企业的自我成长的、可持续能力。今天中国的企业对于成熟技术和产品的生产与科技创新行为之间还没有找到常规与特殊之间的能力平衡,企业界流行的所谓“不搞科研创新上新产品是等死,主动搞研发创新找死”的说法,实际上反映出企业运行还是没有找到近期的常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机制,难以处理好日常经营收益能力与研发所需要的投入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普遍是受煎熬于财务现金流的约束,缺乏对于研发风险的承受能力,换句话说,对创新缺乏信心,最后只能是跟在别人的技术后面爬行。

  三、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如果回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上说,我想从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加以展开回答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什么?科技创新直接作用于生产活动,优化提高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一个新技术的应用一定表现为现场的企业组织、流程的改变,不断优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证可持续发展。同时生产生活的组织流程和合作交往规则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就有了人与人关系的不断调整。再进一步说,由于现在大生产、流水性作业带来人的心理的紧张,最终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人对这种生产方式的接受,在心理上真正接受。因此我们可以说,技术创新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呼唤人的行为和心灵的享受内容的同步演进,只有人的行为和心灵享受的同步优化改进,才能体现人的尊严,表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生存价值实现。科技创新的终极目的是改变人的自身的福利。

  科技创新活动与生产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在于不断发现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和人类行为(心理)发生规律。集成了心理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由于规律具有内生性和自发生命力,从而也具有可持续能力。因此,我们的创新活动一定要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和心理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自觉关注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的再生能力、修复能力、替代升级能力,坚持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理解WTO的真谛,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今天我们已经加入WTO,WTO反对一切形式的垄断和变相的垄断,但是它偏偏保护知识产权、技术的垄断。同时它对生产力的可持续,它对于环境标准的垄断是保护的,我们的企业或者说我们理论界需要在这方面把一些理论进一步深入阐述。

  科技创新活动的终极目的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科技创新所提供的更加绿色、更加舒适的生活消费品(包括各类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活服务),需要有消费者对产品的欣赏、接受、享用的积极性加以配合才能最终实现。换句话说,创新成果的知识含量需要加以普及推广,被消费者所理解接受,创新的价值必须在消费者心灵上和产品使用场合也能呼应你的初衷,科技创新成果才真正抵达其价值链的终端。还有,科技创新的成果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从而与科技创新同时得到重视、有相应投入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要做科技普及工作,使得老百姓本身对科技知识理解,对新技术接受理解。因此可以说,为了推动居民文化和科技知识水平的提高,开展科普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另一翼,或者说是另一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一起转,科技创新的工作内容才是完整的。只有全社会消费者都能够熟悉了解新兴科技的社会进步意义,科技创新的初衷目的才真正实现。总之,生产与生活、供给与需求、价值创造与价值欣赏和消费的互相协同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义或基本内容。(ebs)

上一篇:“创争”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   下一篇:学习型机关和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