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职场动态>文章内容
软件人才结构之痛 应用能力培养是当务之急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4-30 (阅读次数:

“软件产业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才,如果人才不国际化,其他都是空谈。”日前在西安召开的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会议上,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白志强表示,我国每年培养出的软件人才不少,但真正能用得上的并不多。

我国目前软件人才匮乏已经众所周知。据权威部门调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将扩大到42.5万人左右。在为中国软件人才数量上的巨大缺口而焦虑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严峻的事实:在人才结构上,我国软件人才同样存在不小的缺口。白志强指出,目前中国的软件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在数量上,目前从业人员只有25万人,尚有70万的缺口;在人才的结构比例上,有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严重不足。

高不成

有调查显示,在外包企业中,尤其需要外语能力强、管理能力高、了解具体业务知识的高端人才。“现在国内很难找到合格的软件项目经理(PM)的因素很多,不仅要求项目经理经验丰富,并且还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大唐科技副总经理赵捷介绍说:“我们现在企业运行中缺的就是PM,软件企业能否发展起来,关键一点是要突破这个人才瓶颈。”

据了解,目前中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为“橄榄型”,即软件“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和“低端人才”(软件编码人才)严重短缺,中国现有软件人才是处于二者之间“中端人才”,做系统分析师经验和能力还有欠缺,做程序员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结果造成人员大量流动,软件成本下不来,质量上不去。中国急需的软件人才是处于“金字塔”顶层的、能够进行软件整体开发设计的软件设计师与系统分析师,以及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级项目经理,这部分人将决定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决定中国将来在国际软件产业链的地位;其次,中国还需要的是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从事软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程序员,这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

低不就

目前软件人才的现状是高不成低不就,这一点,中国科学院软件所所长李明树感触颇深:“我们研究所面试研究生,北京某著名高校学生来应聘,简历上说他熟悉C语言。我问他所做的最大项目是什么?他说为一个企业实习编了600行程序。我不能再问了,仅600程序就敢自称熟悉C语言?我们高校每年培养几万名软件专业学生,顶多说是半成品,高不成低不就”。

“滥竽充数”的故事虽然在现今社会可能无处可寻,但是其影射的事情却不难发现。一些软件公司的老总曾向记者大倒苦水:面试求职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编程能力,到公司再经过6到12个月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加重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并需要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人,这相当于企业投资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补充教育。所以,很多企业不愿选择应届生,而喜欢从社会上招聘,但社会上素质高的软件人才也很抢手,致使本来就严峻的软件人才缺口问题雪上加霜。

应用能力培养是当务之急

课程陈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现实表明,国内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大,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软件人才的短缺。据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中国高校的软件学院与其他培训机构每年约能提供10万软件人才。可这种学历教育教出来的不一定就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软件专才”。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软件专业教学尚不理想。在国外,软件专业的大学生,每年要写10000行计算机代码进行实践和创作。而我国的一些软件专业学生连上机都困难,更何况10000行代码?而且相对于应用性软件人才,关键的基础性软件人才短缺。像软件企业疲于拿各种小订单一样,软件专业的学生也在疲于学着各种新计算机语言,考了好多所谓的“认证”,但常常难有一门精通的专长。“中国最需要的是大量的有经验的系统构架师或项目经理,而我们充其量只有几个manager,即大量本科学历的软件专才。”

专家认为,软件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是当务之急,否则中国软件人才结构之痛将无法解决。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上一篇:北京公开招聘15名副局级干部 海归将获优先录用   下一篇:高层次人才急缺一万 浙江启动人才引进工程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