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评选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的新闻成为热门话题,一些外来建设者事迹通过媒体的宣传,广为人们所知晓,他们本人也成了广大外来建设者心目中的明星。
从2001年算起到现在,这种评选活动已是第二次了,其所以每次都受到这样的关注,源于这座城市与外来建设者的特殊关系。对于外来建设者而言,选择了深圳,就选择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远离家乡、亲人,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一意奔赴深圳,为的是什么?尽管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都得接受这样的现实———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消费方式、新的工作节奏、新的人际相处方式……这些新的生活图景,对每个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座城市打破和重构了外来建设者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为外来建设者塑造了新的“自我”。
当然,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必须考虑进一步增强亲和力。特别是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今天,各个城市都在想办法拆除各方面壁垒,以各种手段提聚人气、吸引人才,各城市之间人员的多方向流动急剧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培养人们的家园感、认同感,深圳的魅力就会大大弱化。令人欣慰的是,深圳对此一直保持高度清醒和自觉,总会选择在适当阶段,通过合适的载体,从特定的移民文化、时代背景出发,提炼和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建设者并非机械地适应深圳的一切,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座城市社会生产关系的建构者,塑造着城市的价值观念和城市形象。说“外来建设者是我们城市的主人”,这话绝非虚妄。
这是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城市与居民彼此建构,互动成长。于是,在这种关系模式下,我们看到的是来自两方面的努力。
一些人来到深圳后,主动调适心理,调整自我发展的定位。深圳不是一个赌命运的地方,机会而外,更要靠实事求是的就业观念、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如果说早期深圳对外来建设者要求更多的是开拓性、探索性精神,那么在制度体系相对完善的今天,建设者必须学会适应深圳的制度环境,自觉参与城市的制度创新。没有坚韧的意志,没有执着的信念,没有从小事干起、从平凡岗位干起的心理准备,要取得成功是难以想象的。那些优秀的外来建设者,恰恰在这些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他们在急、难、险、重、脏、累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有的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们以坚实的努力建构了新时期深圳甄别和选择建设者的标准。
而深圳也在极尽所能地关心外来建设者。从政府到社团组织,从企业到民间,到处都有人为外来建设者奔走呼号,为外来建设者排忧解难,工资支付有法可依了,医疗救助基金启动了,相关保障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难问题也已提到政府日程。除此而外,深圳还通过持续不断的技能培训、评先选优及其他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吸引外来建设者参与城市管理,使建设者与这座城市能够有充分的对话。这些活动、举措的意义在于向建设者持续传递信号,告诉他们深圳需要和欢迎什么样的建设者。这方面深圳显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如何更好地关心广大外来建设者的现实需要、切身利益?如何使外来建设者对这座城市产生更深的归属感、依恋感?可以肯定,只要坚持和深化彼此建构、互动成长的关系,深圳就能建成一座和谐的移民城市。(鲍传文)
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