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地震,是一种综合性自然灾害。对于这种巨大的自然力量,人类目前还无法阻止,但我们必须而且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所带来的灾难。在灾难发生之后,正是不屈的抗争,显示了通过改革开放、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积蓄起来的、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力量。
第一,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增强了抗震救灾的物质力量。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动用解放军、武警部队10多万人,公安干警、消防官兵和特警数万人;出动各种飞机数千架次,解救被困人员、运送紧急物资;先后向灾区运送食品、瓶装水等生活物资上千吨,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数十万顶、被子数百万床、衣物数千万件、燃油数十万吨、煤炭百万余吨。灾区的过渡安置房现已安装数千套、生产地已发运和待发运数十万套。截至6月10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4.5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9.0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5.49亿元。中央决定,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安排250亿元用于当前抗震救灾的各项支出,并将根据需要增加投入。今年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明后两年中央预算还要再作相应安排。地方政府也将及时调整年度财政预算,增加抗震救灾资金投入。
所有这些,都是抗震救灾不可缺少的物质力量。没有这些可以紧急调用的物资,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物资储备,没有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生产网点,没有水陆空可以综合使用的运输力量,把这么多的人员、物资调往灾区,送到老百姓手里,是不可能的。
这一切,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正是始终不渝地抓住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才有了较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才有了较大的增强,才能在地震灾害到来之时组织和动用这么巨大的物质资源。
第二,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提高了抗震救灾的技术水准。
这次抗震救灾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使用了大量先进的设备,运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不仅使抗震救灾的指挥部署更加科学,而且使抗震救灾的措施更具技术含量,从而,使抗震救灾的行动更加合理与有效。
来自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救灾部队,包含了地震救援、侦察、通信、工程、防化、测绘、气象、医疗防疫、修理等20余个专业兵种。涉及范围之广、各种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均创我军抗灾的历史记录。
公安部紧急抽调消防救援力量,携带搜救犬、生命探测仪等救援工具前往灾区。国家地震局的专业救援大队,所用的是专门和先进的救援设备。无论国内的救援队还是国际的救援队,我们都可以发现,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在准确判定生存者的方位、提高救援的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电话线路全部中断的情况下,为了恢复通信联系,指挥部紧急调运了大批移动通信机站和卫星电话。有关方面向灾区空投了手机、收音机。
地震部门坚持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监测地震序列活动,增设流动观测站,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加强趋势会商研判,全力做好余震防范工作,实时跟踪震情的动态变化。
所有这些,再一次印证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抗震救灾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第三,注重发展文化软实力,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参与度和国家凝聚力。
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大灾之中,显示了感人肺腑、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
都江堰小学9岁孩子许中政和同学们压在了废墟底下。一片黑暗中,为驱赶恐惧,他唱起了国歌。
北川中学,靠呑墨水维持生命的孩子们在坍塌的废墟下歌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墙快坍塌的一瞬间,张开手臂,将正在课堂的4名学生紧紧护在身下。
都江堰人民医院的5名医护人员,正为一名病人做阑尾切除手术。地震突然发生,手术室的空调机倒在地上,手术室的灯也突然熄灭。一片漆黑中,他们没有放弃病人逃生,而是不约而同选择了留下,为病人完成了手术,抬着病人走出大楼,成为这栋楼里最后逃生的人。
……
在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迸发出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使整个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这种凝聚力是瞬间爆发的,但是长期文明积淀而成的,更是长期的文化建设所铸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文化建设被置于重要位置。全社会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各项政策举措丰富多彩并不断落实。仅就网络建设而言,其速度就令世界震惊。中国网民已经排名世界第一。网络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但也加强了公民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网络成为公民参与的一个巨大平台、一个重要表现、一种特殊方式。公民意识在网络上升华、价值评价在网络上展开,文化软实力在网络上充分体现出来。党和政府正确应对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与人民交流,及时准确客观公布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全面深入报道抗震救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弘扬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文化建设的成果,奠定了抗震救灾的精神基础,成为把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情感、力量凝集起来的重要纽带。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